欢迎来到云好人!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温岭 [切换]

      新河镇各村村史村情

      2023-10-19 17:07:31发布,长期有效,152浏览
    • 收藏
    • 置顶  |
    • 举报  |
    • 区域:温岭
      • Q Q:867735559QQ在线交谈
      • 联系人:王苏杰
      • 电话:188****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 云好人提醒您: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记录好人好事,歌颂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好人一生平安!本站旗下有《中国好人网》以及各县市《好人网》请记住我们!
    • 信息详情

    发布日期:2023-07-08 10:18 信息来源:大数据发展中心 


    河头梁村基本情况

     

    河头梁村以村委会驻地傍运粮河头、又多梁姓,得名。位于新河镇南部,长屿东南方1.6公里,西傍山。东交姚施洋村,南接上桥头村、屏上村,西连塘前村,北邻丁岙村。全村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510亩。总人口1690。本村辖12个村民小组。有自然村河头梁,系一块状聚落。曾有完小一所。

    历史沿革

    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属太平乡第八都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属长屿村

    民国15年(1926)属东区新河乡

    民国20年(1931)属塘岙乡

    民国24年(1935)属长岙乡

    民国33年(1944)属长寿乡

    1949年属长寿乡

    1950年9月属塘前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塘前乡,称第1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长屿乡,称幸福社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期)属新河人民公社塘前营

    1959年3月属新河人民公社塘前管理区

    1961年(体制下放后)属新河区长屿公社河头大队

    1981年改名为河头梁大队

    1983年(改制后)属长屿乡,称河头梁村

    1985年属长屿镇,称河头梁村

    2001年属新河镇,称河头梁村至今


     

    六闸潮基本情况

     

    六闸潮村地处新河镇中东部,2018年8月由原六闸村与潮观村合并后得名。南宋期间,六闸潮村地处出海口,朱熹曾在这里筑闸修桥治水,修的这座闸叫金清闸,此闸虽已湮灭,但村里还留有一座纪念朱熹的文公祠。与朱熹的渊源,让六闸潮村带上一层历史文化气息。

    金清大港分从西、南、东三面擦边淌过,从北穿境而流过,村民枕水而居。六闸潮村由倒坎、下岸、潮灌3个自然村组成,以姓陈为多。全村有2100人,耕地1047亩,其中水田958亩。金清二期工程被征用150亩土地,剩有耕地面积约900亩。

    六闸潮村原是一个落后的村庄,在2007年借助金清二期拓宽难得的历史机遇,争取了上级政策支持,依托金清大港穿村而过的天然优势,在金清大港北侧建设一个集农民公寓、连排小康型为一体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六闸新区,百姓的住房得到改善。2012年,在金清大港两岸修建了1400米的漫步道,供村民及周边群众休闲健身。2014年,村里投入300万元,建起了全省一流的农村文化礼堂,内有大美江村馆、水文化馆、民俗记忆馆、家风家训馆、婚宴厅,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村里还启动了“美丽乡村”项目、A级景区村庄项目,先后投入资金千万余元,新建了治水广场、文化广场、法制广场、生育公园、文化长廊,并对池塘、道路、绿化等村级基础设施进行生态整修,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在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环境净化的同时,又提升村庄的品质和内涵。

    2016年起,村里启动了城中村改造项目,拆除老屋110多间,在六闸新区又新建了2幢27层的江景房,一批低矮的老屋被拆除,村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村里又整村流转土地100多亩,种植了麦田、马鞭草、百日菊、向日葵等各类花草,一年四季花团锦簇、花香四溢,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个村在花中、人在画中的花园式村庄,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正在美丽的温岭大地上徐徐展开。

    历史沿革

    宋代、元代、明初隶属于黄岩县繁昌乡(旧名万岁乡)第九都。

    明成化五年(1469)置太平县。

    经清代,及至民国3年(1914)太平县改称温岭县。民国15年(1926)属温岭县东区新河乡。

    民国24年(1935)属温岭县第二区蔡洋乡(全乡15个保)。村境一直属之。

    解放后,1951年(土改时期),属披云乡。村境一分为二,分别称称第3村(含后行村域)、第2村。

    1956年 (合作化时期) ,由第3村、第2村再加上同属披云乡的第4村(咸田湖村域) 合并建成高潮社。

    1958年10月大公社化时期,隶属新河人民公社蔡洋营。第3村因村委会驻地六闸,改名为六闸生产队;原属第3村的后行地域分开,以后行自然村建成后行生产队;第2村因村委会驻地潮灌(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载为“潮观”,后以潮水灌田,因名“潮灌”),村改名为潮观生产队。第4村地域以村委会驻地咸田湖而命名咸田湖生产队。

    1961年(大公社体制下放) ,蔡洋营改名为蔡洋人民公社。二村分别称六闸生产大队、潮观生产大队。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 ,改大队之名而称村,六闸、潮观分别称六闸村、潮观村,均属蔡洋乡。

    1992年5月,随蔡洋乡并入新河镇。

    2018年8月,六闸村、潮观村合并称六闸潮村至今。

    大事记

    1950年,六闸与潮观、咸田湖合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办大食堂,设下岸樟树里、倒坎、潮灌三处。1961年停办。

    1961年12月,建立以六闸为主的蔡洋渔业队。

    1966年12月,分别建立六闸、潮观贫下中农协会。

    1970年4月,重新分别建立六闸村、潮观村党支部。

    1971年4月,在村部南面田中发现排列紧密的杉木桩,经查桩基东西走向,宽约6米,长70余米,社员挖里拔桩数十立方米,后被新河区公所禁止。

    1982年,六闸桥面将石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面。

    1984年1月,二村实行第一轮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为15年。

    1986年10月,陈维西、陈妙定、张冬友、张明文在倒坎陈万辉家开办乐神服装厂,生产各式春秋装。

    1994年12月,六闸至山后鲍村级公路验收通车,全长0.83千米。

    1998年9月,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30年。

    2003年1月,九洞桥拆除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竣工,桥5孔,长120米。

    2006年六闸改建后称为“六闸大桥”。12月29日,温岭市金清二期工程开工典礼在六闸举行,时任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岳军、台州市副市长李跃程、温岭市委书记陈伟义、常务副市长林先华等出席。

    2007年,在港北九洞桥西北建成小康型住宅28套。

    2008年,六闸村部综合办公楼建成,共三层楼9间,总投资110余万元。

    2010年12月,台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原六闸村为“台州市卫生村”称号。

    2011年1月,温岭市委、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村庄整治达标村”称号。4月,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2010年度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先进村”称号。6月,温岭市委授予原六闸村党支部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年,在小康型住宅楼北面建成农民公寓96套,建筑总面积13100平方米。

    2012年3月,温岭市委、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2011年度市清洁家园工作先进单位”称号。3月,温岭市委、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农民建房三年行动工作优秀单位”称号。在原庆丰桥北80米处建钢筋混凝土大桥,名永乐桥,长126米,宽7.5米。原六闸村江滨公园建成。

    2013年2月,温岭市委、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为“2012年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5月,六闸廊、凉亭等建成。12月,温岭市委、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五星市廉洁村”称号。12月,浙江省气象局授予原六闸村“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称号。

    2014年2月,温岭市委宣传部、市农村工作办公室授予原六闸村“最美村庄”称号。10月,村文化礼堂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300余万元。

    2015年下半年,对范公祠、朱公祠进行全面大规模整修。

    2016年6月,台州市委授予原六闸村党支部“台州市先进党组织”称号。6月,温岭市委、市政府授予原六闸村文化礼堂为“优秀文化礼堂”称号。

    2017年,建成观景桥;建成亭廊印月景区。

    2018年5月,在原六闸村举办“5.20麦田音乐节”,连续一周,参观人数达到15万多人。7月,国家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原六闸村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8月28日,六闸村与潮观村合并为六闸潮村。

    2019年,六闸潮村文化礼堂获得了省级五星级文化礼堂称号。通过了市创A级景区村庄的验收,建造了52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


    楼岙村基本情况

     

    楼岙村以村委会驻地楼岙得名。位于镇境西南部。西壤铁场村,北连硐天新村之下章,东接屿头村,西南连岙里。正南高山隔乌龙岙村。据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山自紫皋、铁场来,率粗厉雄猛……楼峰,在县东二十里楼岙山。” 别名“楼峰观”。全村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591亩。本村辖1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368人,487户,外来人口85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0000元,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0556元。

    村内有长屿初级中学,办得出色,台州闻名。境内有横淋公路与大石松一级公路东西走向横贯境内,且有多条村境混凝土路纵向南北交叉其间,交通十分便捷。山园产杨梅、枇杷、柿子、梨等水果及松、衫等树木,特别是杨梅颇负盛名。平川盛产稻谷、甘蔗、葡萄。楼峰郁郁葱葱,西溪、东溪碧水淙淙,后丁河水清澈,上河沌鱼儿欢,村建水库,碧水涟漪,百姓得饮甘泉。楼岙村山清水秀,风华物茂,政通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大事记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第八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属长屿村。

    清乾隆六十年(1795)属长屿庄。

    民国20年(1931)属长屿乡。

    民国24年(1935)属万寿乡。

    民国33年(1944)属长寿乡。

    1949年6月建新河区,属之。

    1950年4月长寿乡撤销。

    1950年6月建万寿乡,属之。

    1951年(土改时期);万寿乡第14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3月万寿乡并入长屿乡,属之,称金桥社。

    1958年10月属新河人民公社长屿营楼岙大队。

    1959年3月属新河人民公社长屿管理区。

    1961年9月(体制下放后)属新河区长屿公社,称楼岙大队。

    1983年(改制后)楼岙村。

    1985年属新河区长屿镇,称楼岙村。

    1992年撤区,属长屿镇。

    2001年10月长屿镇、塘下镇、新河镇三镇合并成新河镇。

    楼岙村属之至今。


    上莫村基本情况

     

    上莫村以村委会驻地上莫得名,位于新河镇南部,东毗下莫村,南邻下张村,西接下王村,北壤上方村,地处木城河两岸,系水乡平原。村总面积0.53平方千米,共1229人,有耕地600多亩,种植水稻、茭白、瓜类为主,山场60亩。

    横淋公路穿境而过,与石松一级公路相距仅300米之遥。20世纪末,“村村通”公路工程完工。2008年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又实现混凝土路面硬化工程,6米以上宽的主村道实现亮化工程,交通十分便捷。房前屋后宅旁人行道基本做到了“泥土不露天”,村内达每家门前,出行方便。

    “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力气儿活、小心儿活、时间儿活。过去,上莫百余户村民在家乡或到外地宁波、上海等地磨豆腐,起早贪黑,三更睡觉五更起床,一天的工作都在浸泡豆子,磨豆腐,烧浆,直到出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后,头脑活络的上莫人纷纷转行经商或办厂。上莫村经济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大小企业29家。2010年,塘下工业园区建成,上莫区块内有三家规模上企业。村年集体收入约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为21007元。

    重视文化建设,建成一个占地4亩的文化活动中心,集休闲、娱乐为一体,丰富百姓的文体生活。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大了村庄环境整治、道路建设、节点打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获得温岭市村民自治示范村、文明村、生态村、第一届综合经济实力自强村、“村村新”市级达标村,台州市生态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一批殊荣。

    近年来,村两委以“乐活上莫”为主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走出一条党建、经济、民生、健康等工作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开创出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新篇章,成为一个有故事、有记忆、有乡愁的醉美乡村。

    历史沿革

    明代成化五年(1469)以前,隶属黄岩县。

    明代成化五年(1469),台州知府阮勤,以地远难治,奏析黄岩县境之太平、方岩、繁昌3乡及灵山乡之一部分共21都之地,置太平县,属台州府。

    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属太平乡第七都。

    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属太平乡第七都,塘下村。

    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属太平乡第七都莫家庄。

    民国初年属东乡(区)。

    民国2年(1913)属新河乡莫家庄。

    民国3年(1914),太平县因与山西、四川、安徽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称为温岭县,本村境属之。

    民国16年北伐胜利后,改制废道,县直隶于浙江省。

    民国18年(1929),属镇海乡,称上莫村。

    民国19年(1930),属东区,即永镇区。

    民国20年(1931),属东区(永镇区)上莫乡。

    民国24年(1935),属塘下乡。

    1949年5月,县城解放,6月沿用民国时期政区区域。年底废除城乡保甲制度,建立新河区。

    1949年6月29日,温岭县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浙江省第六专员公署(即今台州行政公署)。7月建新塘乡,村境属之。

    1950年10月,从新塘乡划出建下张乡,村境属之。

    1951年(土改时期),属下张乡,称第1村。

    1954年5月—1957年7月和1958年12月—1962年5月,因台州专员公署撤销,县隶属于温州专员公署外,至今一直属于台州地区行政公署及后改称的台州市。

    1956年3月(合作化时期),属塘下乡,称黎明社。

    1958年,属新河人民公社。

    1959年属新河人民公社塘下管理区。

    1961年(体制下放后),属塘下人民公社,称上莫大队。

    1968年以后(文革期间),称立新大队。

    1980年,恢复上莫大队原名。

    1983年(公社改制后),属塘下乡,称上莫村。

    1992年,塘下乡改称塘下镇,村属之。

    2001年,塘下镇并入新河镇,上莫村属之至今。

    大事记

    1949年5月28日,温岭解放。6月3日,新河和平解放。

    1951年3月境内全面开始土地改革,至次年5月结束。

    1954年,始行粮食统购统销。

    1956年,建黎明合作社。

    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化。

    1962年,横淋公路之横山头—箬横段竣工。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风潮波及新河上莫。

    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公社化体制撤销。

    1995年,重建上莫大桥,跨木城河,长28米,宽6米。(此前曾重建长18米宽2.5米的立新桥)

    1996年,全面建成三面光渠道,保进排灌畅通,控制水土流失。

    1997年,建成了省商品粮基地,面积236亩,成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内设有标准泵站。

    1998年,域内中心路、主干路和村村通道路全面建成混凝土路面,全长4030米。实现卫生改厕配套设施,全面解决排污问题。村内用上自来水。

    1999年,兴建老人活动室5间,占地800平方米。

    2000年,在横淋公路上莫段实施亮化工程。

    2001年,投入资金150万多,建成面积达436亩的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含下张村200亩)。

    200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45万元。门前路实现硬化、亮化、绿化。

    2003年,获得“市治安安全村”称号。

    2004年,村部大楼建成。获得“温岭市村庄整治合格村”称号。

    2005年,建隔泾王桥。

    2008年,村文化广场建成。

    2010年,塘下工业园区建成,上莫有3家企业入园。

    2011年,获“温岭市小康建设示范村”称号。又获得“温岭市文明示范村”称号。

    2012年,村部建文化活动中心。获得“温岭市先进党组织”称号。

    2013年,建成温岭200多亩的市级农业观光园,集葡萄采摘、池塘垂钓、休闲观光于一体。

    2016年,牛轭塘公园建成。温岭市美丽乡村项目建成。

    2017年,后门路硬化。

    2018年,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验收


    下林村基本情况

     

    下林村,以村委会驻地大下林得名。简称下林。位于新河镇南部。东毗中洋新村、箬横大路毛村,南邻箬横镇李桥村,西交箬横镇亚湖村,北界南洋岙村、下张村。下林平原,村村相望,农田环绕,河浦网络,池塘棋布,石桥纵横,阡陌交通。辖3个自然村。有耕地1196亩,其中水田1182亩。2003年土地整理100余亩。下林村盛产稻谷。山场50余亩,产毛柴。有宋代出土文物嵌珠大螺杯两只,由村委会保管。牛头屿庙遗址在其境内。2000年启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工程”、开展以“十村整治、百村示范”为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旧村改造、道路硬化、亮化、环境绿化、美化,以及村部建设,以新的生产方式确保农业增收增效,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新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以新的管理方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自然村

    【大下林】以姓氏得名。位于塘下街南2千米,运粮河东岸。部分村民以开采岩石为副业。有完小1所。

    【小下林】以姓氏得名。位于塘下街南2.8千米,与白峰村毗邻。部分村民以加工薯面(俗称绿豆面)为副业。

    【徐家里】以姓氏得名。位于塘下街南2.5千米。村周多湖泊。多徐姓。

    历史沿革

    明成化十二年(1476) ,属太平乡第七都。

    清代,属第七都。

    民国时期,属塘下乡。

    1949年,属新塘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下张乡,称第4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归塘下大乡管辖,称黎明社。

    1958年,属新河人民公社下张营,称下林大队。

    1959年,属新河人民公社下张管理区,称下林大队。

    1961年,属塘下人民公社,称下林大队。

    1983年,属塘下乡,称下林村。

    1992年,属塘下镇,称下林村。

    2001年,属新河镇,称下林村至今。

    大事记

    1949年6月2日,新河解放。

    1951年,土地改革,人人分到了土地,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1956年,举办黎明农业高级合作社。

    1958年,实行公社化,实行食堂化。

    1970年前后,推广“大寨屋”,出现建房热。

    1980年开始,大张旗鼓展开计划生育工作。

    1984年,实行联产责任制,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劳动热情高涨。

    1985年后,政府组织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拆老屋建新屋成热潮。

    1997年,全村安装了闭路电视,电视画面更加清晰。

    2003年,土地平整,农田基本建设更加完善。

    2003年,建造村部综合楼。

    2004年,下林村“村村新”工程整治村完成。

    2012年,村级道路基本硬化,村民出行更加便捷。

    2012年,牛头屿大桥属危桥改造。

    2013年,中央桥建造。

    2015年,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林文鹤结对下林村。

    2016年,全村生活污水统一处理工程实施。

    2017年,投资100余万实施机耕路“一事一议”项目。

    2018年,市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永红,来下林村考察和指导党建工作。

    2018年,五水共治,池塘全面进行清淤。

    2019年,村部综合楼加层并再加建一间。

    2019年,下半年创办文化礼堂。


    下莫村基本情况

     

    下莫村位于新河镇东南部,地处木城河下(东)岸,又多莫姓,故名。东接滨海镇,南交团塘村,西连上莫村、下张村,北邻上方村、向西莫村。

    村域交通十分便捷,石松一级公路穿境而过,中良公路、莫王公路十字相交村中,混凝土村道畅达家家户户。全村总面积为1.0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1023亩,盛产稻谷。辖全园里、东周、后房、朝西楼、横塘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东周。本村共有党员44人,村民代表46人,辖1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18户、1725人,村内共有企业15家,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0591元。

    村境优美,村容整洁,民风淳朴,人际和谐,工农业欣欣向荣,真是“沃土育人,梦想放飞”。

    东周:

    地处木城河东岸。河可泊船,人称东洲,后谐为今名。位于塘下街东2千米,多莫姓。部分兼事泥水、石匠、木匠。原有初小一所,后撤并。

    后房:

    以村建下莫西后得名。位于塘下1.7千米,木城河东岸,官塘桥畔。多莫姓,部分兼事泥水、石匠。

    朝西楼:

    因其地有一座最先建造的朝西楼房,故名。位于塘下东1.5千米,木城河东岸,与后房隔河相望,多莫姓,部分兼事石匠.

    历史沿革

    明代成化五年(1469)以前,隶属黄岩县。

    明代成化五年(1469),台州知府阮勤,以地远难治,奏析黄岩县境之太平、方岩、繁昌3乡及灵山乡之一部分共21都之地,置太平县,属台州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太平乡第七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属塘下村。

    清乾隆六十年(1795) 属莫家庄。

    民国2年(1913)属新河乡莫家庄。

    民国3年(1914),太平县因与山西、四川、安徽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称为温岭县,本村境属之。

    民国16年北伐胜利后,改制废道,县直隶于浙江省。

    民国18年(1929)属镇海乡。

    民国20年(1931)属镇海乡。

    民国24年(1935)属塘下乡。

    1949年5月,县城解放,6月沿用民国时期政区区域。年底废除城乡保甲制度,建立新河区。

    1949年6月29日,温岭县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浙江省第六专员公署(即今台州行政公署)。

    1951年(土改时期)属腰塘乡称第9村。

    1954年5月—1957年7月和1958年12月—1962年5月,因台州专员公署撤销,县隶属于温州专员公署外,至今一直属于台州地区行政公署及后改称的台州市。

    1956年(合作化时期)联合社。

    1958年(公社化期间)属新河公社塘下营。

    1959年属新河公社塘下管理区。

    1961年(体制下放后)属新河区塘下人民公社,称下莫大队。

    1966—1976年文革期间,属新河区塘下人民公社,称东方大队。

    1980年,恢复下莫大队原名。

    1983年(改制后)属塘下乡,称下莫村。

    1992年属塘下镇,称下莫村。

    2001年,塘下镇并入新河镇,下莫村属之至今。

    大事记

    1949年,上半年下莫解放,组建农会。

    1951年,土地改革,下莫的贫雇农终于分到田地,家家户户都有田可耕。

    1955年,组建下莫联合社。

    1957年,下莫组建高级社。

    1958年,办大食堂,实行按人头分饭制。

    1962年,建立党支部,生产大队。

    1978年,开始拆旧屋,建造排排直大寨屋,材料用长屿石板,农村建房成热潮。

    1992年,撤生产大队,设村委会。

    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

    1985年,开始搞土地转让。

    1986年,重新编制村庄规划,又一轮拆老屋建多屋及小康型居民楼。

    1987年,全村安装闭路电视。

    2009年,全村接通长潭自来水管网,结束了拎桶买水历史,并实行市级环境整治村。

    2011年,温岭市级示范村。

    2014年,全村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

    2017年,五水共治,河道池塘全面清淤。

    2018年,一事一议,机耕路路面硬化;完成村庄环境大整治。

    2019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20年,新建村部综合大楼,村级文化礼堂通过验收。


    下王村基本情况

     

    下王村以村委会驻地下王得名。位于塘下街之南。东接上莫村,南连下张村,西南邻南洋岙村,西界上桥头村,北壤塘下村,东北毗上方村。辖下王、南头、前岸、中大4个自然村,共398户、1195人。有耕地约660亩,其中水田约640亩。农业盛产稻谷、茭白。山地175亩,产毛柴。村民经济收入以机械加工、外出经商为主。

    下王,地处塘下街南,又多王姓,故名。位于塘下西南0.5公里,运粮河东岸。90多户,近300人。

    南头,以下王村部南面得名。位于塘下南0.5公里,运粮河东岸,下王以北。120多户,400多人,多莫、连、施、潘姓。

    前岸,运粮河西岸,与塘下村交界。60多户,200多人。多王、江姓。

    中大,横淋线西侧。90多户,300多人。多莫姓。

    历史沿革

    明成化十二年(1476) ,下王村地域在属太平乡。

    民国15年(1926) ,属东区,新河乡。

    民国24年(1935)—民国33年(1944) ,属塘下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塘下乡,称第6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塘下乡,称远景社。

    1958年10月,属新河人民公社塘下营。

    1959年3月,属新河人民公社塘下管理区。

    1961年9月,体制下放后属塘下人民公社,称下王大队。

    1983年,改制后,属塘下乡,称下王村。

    1992年5月——2001年,属塘下镇,称下王村。

    2001年,属新河镇,称下王村至今。

     


    长屿村基本情况

     

    长屿村位于新河镇西南部。据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自紫皋、铁场来,率粗厉雄猛。无蓄水川,至此独柔嫩蜿蜒,有浦有河。国朝(指当时的清朝) 李都宪匡、肇庆守居宅在焉……”山系北雁荡山余脉,山峦海拔在15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长屿因峰峦蜿蜒起伏,犹如海上一座狭长的岛屿而得名。石船溪(长屿溪)清淙淙注入后丁河。村域东毗硐天东村,南连山园村、硐天新村,西接屿头村,北壤塘家洋村。全村总面积为1.8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 400多亩。村辖19 个村民小组。旧时以农为主,平川产稻谷,山岗多松茶,园坡植梅梨。古代出进士5人,举人15人,现代出中国科学院士1人,教授、博士15人之多。20世纪60、70年代举村投入开矿采石事业,县办石矿社驻本村。80年代始,以羊毛衫制造业遐迩闻名。90年代始,旅游业渐兴,长屿硐天获名国家4A级景区。古老长屿街,原仅一条石板路古街,当今焕发新姿,两纵六横相交的街市布局,七条新街道车水马龙,高楼栉比鳞臻。村户籍794户、2115人。多李姓。村内共有企业 60多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50万元,2017年农民人均收入约达2万元。长屿村真是;山青青水碧碧,俊彦竞秀,硐天福地,旅游热土。

    历史沿革

    夏、商、周三代,今之温岭境属东瓯地。

    春秋及战国前期属越地。

    战国后期楚灭越,属楚

    秦代属闽中郡。

    汉初属闽越。惠帝三年(前192) ,立东海王,都东瓯。为其封地。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 ,闽越发兵围东瓯。东海举国内徙江淮间,地废。其后遗民渐出。

    建元六年(前135),为东越王封地。

    元鼎六年(前111) ,东越反。次年,武帝灭东越,复令其民内徙,再次地虚。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 ,为回浦县地,温岭境属会稽郡。

    后汉建武初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后汉书》载顺帝永和三年(138) ,另《宋书》载永建四年(129) ,分章安县东瓯乡立永宁县。温岭境属之。

    三国·吴大帝时,分章安、永宁置临海县。

    吴少帝太平二年(257) ,分会稽东部置临海郡。温岭境属临海、永宁二县地,温岭境属临海郡。

    东晋太宁元年(323) ,分临海郡温峤岭以南立永嘉郡。

    宁康二年(374) ,又分永宁置乐成县,温岭境属临海郡之临海、永嘉群之乐成二县地。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废乐成入永嘉县,废临海郡、永嘉郡置处州。十二年(592) 改括州,隋炀帝大业初年废州置永嘉郡,温岭境属临海、永嘉二县地,先后属处州、括州、永嘉郡。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析临海县南界置永宁县。温岭境属永宁、永嘉二县地。村域境属永宁县。

    武则天载初元年(689) ,析永嘉置乐成(后梁开平二年改乐清) 县。

    天授元年(690) ,改永宁为黄岩。温岭境属温州之乐成、台州之黄岩二县地。村域境属台州之黄岩县万岁乡。

    宋政和八年(1118)九月,因乡民陈丑儿妻一乳四男昭改万岁乡为繁昌乡。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 ,析黄岩县南境太平、方岩、繁昌3乡及灵山乡一部,计21都之地,置太平县,属台州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太平乡第八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属太平乡长屿村。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称长屿庄。

    清乾隆六十年(1795)属太平乡长屿庄。

    民国元年(1912)属东乡(大乡) 之镇海乡,称长屿里。

    民国2年(1913)属新河乡长屿庄。

    民国15年(1926)属新河乡。

    民国18年(1929)属东区镇海乡长屿村。

    民国19年(1930)属第二区长屿乡。

    民国20年(1931)属第二区(东区)长屿乡。

    民国24年(1935)属长岙乡。

    民国33年(1944)属长寿乡。

    1949年6月属长寿乡。

    1950年8月属长屿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长屿乡,名第7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称长峰社。

    1958年(大人民公社时期)属新河人民公社长屿营。

    1959年3月属新河人民公社长屿管理区。

    1961年(体制下放后)属新河区长屿人民公社,称长屿大队。

    1983年(改制后)属长屿乡,称长屿村。

    1986年长屿乡改称长屿镇,称长屿村。

    2001年撤铕长屿镇并入新河镇。仍称长屿村至今。

    大事记

    1949年6月3日,长屿解放。

    1951年3月土改开始,1952年5月结束。

    1951年5月,长屿石矿社组建。

    1955年10月,实施粮食定产、定购、定销。

    1956年举办长峰高级合作社。

    1958年搞大跃进,实行公社化,人民吃饭食堂化。

    1962年,横淋线〔横山头—淋川〕通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2年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

    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2月21日长屿街按新河区统一规定,逢十为市日。两年不到规定废止。

    1979年11月,社员陈素芬创办长屿照相馆开业,她成为省内最早的个体户之一。

    1981年实行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

    1985年开始搞土地转让。

    1995年4月30日,“长屿硐天”荣获世界吉尼斯之最项目奖。长坦公路(长屿—坦头)通路。

    1996年建成硐群路(长屿—石道地) 、运石路(长屿—岙里) 、环山路(长屿—硐天停车场) 、镇公路(长屿—镇海)通路。

    2002年4月25日,“长屿硐天”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

    2005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长屿硐天风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7年长屿硐天被国家建设部命名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

    2008年,石松一级公路(石粘—松门)通车。

    2008年,长坦公路(长屿—坦头) 混凝土路面硬化。

    2010年7月,长屿小学升格为镇级小学。

    2010年9月批准长屿硐天为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矿山公园。

    2012年批准长屿硐天为最具特色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

    2013年批准长屿硐天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方山--长屿硐天园区。

    2017年,全村生活污水统一处理工程实施。

    2019年8月,长屿小学新校区建成,9月份投入使用。


     

    振兴村基本情况

    历史沿革

    夏代,境地属称“扬州之域”。商周时期属东欧(瓯越)。春秋时期称越地。战国时楚灭越,转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境地属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属闽越。汉惠帝三年(前192)属东欧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东欧国灭。建元六年(前135)境地为东越王封地。元封五年(前106),境地属扬州监察区会稽郡。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境地属称回浦县。汉光帝建武元年(25),改回浦县为章安县。三国时,太平三年(258),从章安县分出建立临海县,境地属之。

    唐上元二年(675),析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境地属之。天授元年(690),永宁县更名为黄岩县,境地为黄岩县之三十七都。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析黄岩县南部太平、方岩、繁昌三乡及灵山乡一部建太平县,境地属太平县太平乡之第八都。

    清初沿明制,康熙十二年,都下设村、境地属新场村。乾隆二十八年(1763)村改庄,称新场庄,此制一直延至清末。

    民国初年,太平县地域划分东、南、西、北、中五大乡(区),境地属东大乡(区)之镇海乡莫家庄。民国三年(1914),改太平县为温岭县。民国18年(1929)实行村里制,庄改村,19年(1930)改村为乡。民国25年(1936)建立新河区公所,下辖新河镇等1镇11乡,境地属塘下乡。

    1949年5月28日,温岭县城解放。6月3日,新河和平解放,当月建立新河区政府,7月建立新塘乡人民政府,境地属之。1950年10月,新塘乡分为塘下、下张、腰塘、肖家桥四乡,振兴村属腰塘乡,向西莫为第十村,咸田王为第十一村。

    1956年10月,农业合作化,向西莫与团塘、下莫合建高级社(联合社),咸田王建立咸田王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新河区建立新河人民公社,公社下设营,向西莫、咸田王属腰塘营。1959年3月,塘下、下张、腰塘三个营合并为塘下管理区。1961年10月,塘下管理区改建为塘下人民公社,时称向西莫大队、咸田王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向西莫称光明大队,咸田王称胜利大队。

    1983年10月,塘下人民公社改制为塘下乡,向西莫、咸田王各改制为村。2001年10月,塘下镇并入新河镇,称新河镇向西莫村、咸田王村。2018年,向西莫、咸田王两村合并称为振兴村。


    渡首村基本情况

     

    渡首村,古时因其地为海岸渡口,故名。位于新河镇东北部。东、东北交后街新村,南连锦鸿村,西邻路边,西北、北壤泽国镇新秋村。总面积1.579平方公里,有耕地2008亩。分23个村民小组。户籍971户,总人口2982人。党员114人。辖11个自然村。

    泽新路(泽国——新河)东西横贯全境,东交机新一级公路(路桥机场——新河),楼东路(楼岙——东合)南北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捷。

    历史沿革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第十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属第十都,称渡首村

    清乾隆六十年(1795)属第十都,称渡首庄

    民国15年(1926)属新河乡

    民国18年(1929)属新河乡,称渡首村

    民国20年(1931)属渡首乡

    民国24年(1935)属新西乡

    解放后:

    1950年4月新西乡撤销

    1950年8月建立渡首乡,属之

    1956年3月渡首乡并入高桥大乡,属之

    1958年属新河人民公社渡首营

    1959年属新河人民公社高桥管理区。

    1961年属新河区高桥人民公社

    1983年公社改称乡,属新河区高桥乡

    1992年撤区、高桥乡并入新河镇

    解放后至今三村合并沿革

    地方

    1951

    (土改时期)

    1956年(合作化时期)

    1961年(体制下放后)

    文革期间

    1981

    1983

    (改制后)

    2018年9月

    渡首东

    渡首乡第8村

    东胜社

    东王大队

     

    东方红大队

    渡首王大队

    渡首东村

    渡首村

    渡首南

    渡首乡第9村

    渡首南村

    渡首西

    渡首西村

    大事记

    民国2年(1913)创办区立迂江国民学校,校址在渡首王氏宗祠内,校长李本立,教职员工3人,学生58人。

    1949年5月新河解放。

    1949年秋办新西乡七保静学代用校(在渡首王)。

    1951年土地改革,贫农、下中农分到了土地,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1953年开办渡首小学。

    1956年举办高级合作社。

    1957年水泵落井全省闻名

    1958年实行公社化。

    1958年实行食堂化,大家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起吃大锅饭。

    1969年创办渡首初级中学,办学形式由渡首小学戴帽。

    1982全村装了电灯,村民从此告别煤油灯照明时代。

    1984年实行联产责任制,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劳动热情高涨。

    1989年渡首初级中学改称高桥乡中学,时有8班,学生383人,教职工22人。

    1990年高桥乡中学搬迁到后街村新校舍内(2008年撤销,并入新河镇中)

    1993年开通自来水供应。

    1996年横贯村境的泽新路(南鉴——泽国)建成通车。

    1997年全村安装了闭路电视,电视画面更加清晰。

    2003年土地平整,农田基本建设更加完善。

    2005年撤销了渡首小学,并入高桥小学

    2012年村级道路基本硬化,村名出行更加便捷。

    2017年全村生活污水统一处理工程实施。


    硐天新村基本情况

     

    硐天新村,2018年由岙里村、下章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总人口2072人,位于国家4A级风景区长屿硐天旁。硐天新村东、南、西三面环山。其山脉系北雁荡山余脉,山峦海拔在15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原岙里村因处在山岙而取其名。岙里东部有一字山;西南沿长坑进去有白炭窝头(山),隔山与前岙村、乌龙岙村接壤;西有龙山冈与娄岙村相接。

    长屿溪,亦称石船溪。发源于狮子山(即黄监山),经双门洞前、岙里村、长屿街公路桥入长屿河,贯穿村之全境,全长约1.9公里。溪中段为盘龙潭,溪之上流建有净明水库。

    硐天新村,东连长屿村、山园村,东南接硐天南村,南与城东街道隔山相邻,西接屿头村、楼岙村,北交金桥村、屿罗村、屿詹村。民居在石船溪两岸,新旧房屋鳞次栉比,成密集形村落状。该村主要以农业发展事业及旅游事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原岙里村

    以村委会驻地岙里得名。多章姓。有耕地410亩,其中水田289亩,主种水稻、番薯。山园2000余亩,产松、杉等木材及杨梅等水果。曾存村办岙里石矿1家。

    自然村岙里:因三面环山,地处山岙里,故名。系一块状聚落。过去村民以采石为副业。今为风景区,外出经商者多。

    原下章村

    以村委会驻地下章得名。辖2个自然村。有耕比629亩,其中水田603亩,盛产稻谷。山园260亩,产杨梅。

    自然村下章:因地处岙里章下段,故名。别名下庄。位于系一块状聚落。多章姓。曾有完小一所。

    自然村王店:据传旧有王姓在此开店,故名。位于长屿西北1.2公里。系一块状聚落,多蔡姓。


    东长大村基本情况

     

    东长大村位于新河镇东南部;东、南与腰塘村接壤;西与秧田村相邻;北与肖家桥村交界。肖家桥河穿村而过,东长大支河和新捞河把村分成三大块、六个自然村、八个生产队,村总面积0.42平方公里,耕地0.294平方公里。全村人口826人,268户,是个少姓氏村庄,其中以颜姓居,其次是方姓等。土地属冲击平原。

    大事记

    1949年5月28日温岭解放。

    1951年正月初六开始土地改革。

    1951年一1956年属肖家桥乡16村

    1959年一1961年属腰塘管理区,第四分队。

    1961年党中央公布60条,村民按人口分配自留地,每人0.5亩,并提出了:土地属集体所有,队为基础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同年体制下放,村真正成为长大大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0年开始建立村卫生室。

    1970年创立印花厂,全村村民主导产业编制箩筐、篾器厂。

    1973年村首次实现了粮食亩产上纲要。

    1975年创立皮带厂。

    1975年下半年全公社唯一村级发电厂建立,还建立了五金厂。

    1976年第二次自留地调整,同年下半年推行房改(即大寨屋)。

    1981年改革开放,完成了第一轮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设1号变压器,全村用上了电灯。全县对地名进行调整,因重名,长大村改名为东长大村。

    1983年设肖家桥乡,我村由原来的塘下公社转入肖家桥乡。

    1992年又由肖家桥乡转入塘下镇。

    1994年成立村老年协会。

    1995年底全村用上了自来水。

    1996年建成了第一条村村通公路一桥横路。

    1997年村内通了电视和电话。

    1999年全市乡镇撤、扩、并,我村由原塘下镇转属新河镇政府管辖。

    2004年建成村庄整治达标村,东西两侧建立两座凉亭。

    2008年建成台州市级示范村和温岭市级示范村。全村主干道和村内次道全面道路硬化;建立村内“湖心公园”一个;长大支河河岸全面砌石;建污水池二只,等等。

    2014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对全村村民进行重新确认股份。

    2014年一2015年按政策进行承包地确权登记,并对每户士地进行丈量造册。

    2016年全村生活污水管道重新提升,入户达到百分之九十九。

    2017年村部广场全面整理:建立演出舞台、文化长廊、健身广场及电子屏等村民娱乐健身文化场所。

    2018年文化礼堂建成。东长大村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村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


    肖家桥村基本情况

     

    肖家桥村,以村委会驻地肖家桥得名。东毗滨海镇,南邻腰塘新村、秧田村,西南交木城河村,西接潮未至村、三至王村,北靠良种村。全村人口3382人,900多户,共102姓。有耕地1800多亩,其中水田约1700亩,原盛产稻谷。辖4个自然村。

    肖家桥地以桥名。据清代《嘉庆太平县志·乡都》载:“肖家桥,在八都。三、八日集市。”位于县境东北。有东西向小街一条,原有乡初中、乡中心小学、乡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邮电所等均在境内。为原肖家桥乡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街后观音堂内有明代石雕观音一尊,为就地保护文物。

    李家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东北0.5千米。

    应家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东北1千米。

    前颜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东南1千米。

    肖家里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西偏北0.5千米。多姓肖。

    大事记

    1949年5月28日温岭解放。

    1949年6月3日新河和平解放。

    1951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为国号召,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土地改革,肖家桥的贫雇农分到田地。

    1953年12月成立肖家桥农村合作社。

    1954年11月成立肖家桥信用社。

    1956年肖家桥政府第一门电话与外界通话。

    1957年组建高级社——红旗社。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大办食堂。

    1959年3月试点建立肖家桥党支部。7月,肖家桥青年颜可立、颜阿花夫妻,颜志富等赴宁夏参加支边建设。

    1969年3月20日成立肖家桥革命领导小组。

    1976年全村通电通水。

    1978年开始拆旧屋,建造排排直大寨屋,农村建房成热潮。同年肖家桥用柴油机发电,肖家桥人民最早用上电灯照明。

    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

    1983年8月成立肖家桥人民公社。10月改制为肖家桥乡。

    1984年8月,肖家桥成立卫生院。首任院长肖根初。是年建立个体企业121家。1985年开始搞土地转让。

    1986年东海团结塘开始围塘。同年重新编制村庄规划,又一轮拆老屋建多层及小康型居民楼。

    1987年全村安装闭路电视。

    1990年肖家桥投资10万,建造地下水自来水塔造福于民,用上干净净水。

    1992年撤生产大队,设村委会。

    1994年开始搞村村通公路。

    1996年肖家桥投资47万元建造中心菜市场。

    1997年新建成兴乡大桥(即摆脚店大桥,本村有投资)。

    1999年新建肖家桥北大桥。

    1996年肖家桥投资47万元建造中心菜市场。

    2004年10月,公交车新箬线开通,途经肖家桥。

    2005年肖家桥南新街建成。

    2009年全村接通长潭自来水管网。

    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中心村肖家桥村。

    2014年全村生活污水纳管统一处理。

    2017年五水共治,河道池塘全面清淤。

    2018年机耕路路面硬化。

    2019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20年新建村综合大楼,文化礼堂。

    历史沿革

    明代成化五年(1469)以前,隶属黄岩县。

    明代成化五年(1469),台州知府阮勤,以地远难治,奏析黄岩县境之太平、方岩、繁昌3乡及灵山乡之一部分共21都之地,置太平县,属台州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太平乡第八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3)属太平县太平乡新场村。

    乾隆十二年(1753)属太平乡新场庄。

    清乾隆六十年(1795) 属第八都新长庄。

    嘉庆十五年(1810)肖家桥建街立市。新场庄。

    民国3年(1914)太平县改称温岭县。新场庄。

    民国18年(1929)属东乡,新塘庄。

    民国19年(1930),属太平东二永镇区。新塘乡。

    民国20年(1931).第二区成立,驻地三至王。新场乡。

    民国24年(1935)属温岭县东区第二永镇区。新场乡。

    1949年6月解放初期,属新塘乡。

    1950年10月,新塘乡撤销。

    1950年11月,建立肖家桥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肖家桥乡,分别称第15村、17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属蔡洋乡,称红旗社。

    1958年大公社化时期,属新河人民公社蔡洋三邵营。

    1959年属新河人民公社蔡洋管理区。

    1961年属蔡洋公社。

    1983年8月建肖家桥公社,10月改制为肖家桥乡。本村均属之。

    1992年5月,肖家桥乡并入塘下镇。本村属之。

    2001年,塘下镇并新河镇。本村属之。


     

    岸头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岸头村因地处金清港沿岸,故名。位于新河镇政府之东,东毗滨海镇桩头村、决心村,南邻三至王村,西壤大墩村,西北与六闸潮村、金港新村隔河闻讴,北与路桥区大浦村隔港相望。岸肖公路、渡圣公路纵横贯穿全境。村内混凝土路至每家门口,交通十分便捷。

    全村总面积为0.86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为845亩。 本村辖1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310人,441户。村内共有企业40多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6000元,201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1900元。曾被评为新河镇示范村、台州市级生态村,近年来先后荣获台州市文明村,台州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蔡洋村基本情况

     

    蔡洋村是个纯平原农业地区。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土地上按照古老的耕作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虽一年的辛苦劳作,仍只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历史上曾多次遭受、风、旱、涝、洪、寇、病之灾害,村民的生活就愈加困苦。为生机,做长工、做散工,到长屿石矿递硝杠石板成为大多数人的谋生手段。也有不少人利用农闲到玉环、乐清、温西山里做卖豆腐换些蕃莳丝、蕃莳渣来充饥,就连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村民们仍没有摆脱贫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直被禁全国的思想和束缚被迅急冲破。自1982年起,像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全村青壮年几乎倾出,有800余人以家庭作坊模式进入全国各城市做卖豆腐,凡各城市的菜市场常年都能见到卖豆腐的蔡洋人。只二、三年,那是人们望不能及的万元户,在蔡洋村已是比比皆是。蔡洋村已成为全县闻名的豆腐专业村。

    卖豆腐使蔡洋人融入了当地社会,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实力,也为蔡洋人提供了二次创业的经济基础。现今,始时的豆腐人大多已经歇手,他们中的第二代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做的风起水生,不乏许多成功人士。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张荣兵、张权等人瞄准国际市场,走出国门,紧接着出国热势不可挡,目前,在世界五大州经商办企业 的全村有150人之多。

    今天的蔡洋村域内有石松一级公路穿境而过,有横淋县道公路沿木城河通过,有三条东西走向,两条南北走向的村道贯通全村,且全面硬化、绿化。尤其是沿蔡洋北路、中路、南路建筑的房屋高大、整齐、美观,全村环境整洁、优美,使人见之不忘。2014年,经考核被确定为省级中心村,相信再过几年,全村将呈现崭新的面貌。

    蔡洋人,请为我们过去所创造的业绩欢呼吧,也为我们的美好共同携起手来去拼搏奋斗吧,蔡洋人爱蔡洋!

    村名由来

    蔡洋原名草洋坦,后因有蔡姓居住,遂名蔡洋。村域呈正方形块状,东毗木城河,与梁家村隔诃相望;南与花兰村、姚施村相邻;西与河头梁村、丁岙村相连;北与坦头村、蔡施桥村相接。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由坎头、后大、前大、新厂、鲍家、引墙里、坭城里、老屋里、面店里、新屋里、田洋林、沈家、下楼、上楼、后筻、三宅等16个自然村落组成。有24个村民小组。

    人口2612人,村民中有96个姓氏,其中陈、张、瞿、颜、沈、王为大姓。


     

    潮未至村基本情况

     

    潮未至村以境内潮未至自然村得名。位于新河镇肖家桥西北。辖3个自然村。东邻三邵村,南靠上应村,西接梁家村,北联大墩村。一片平原,面积841亩廿四弓河与坦龙线沿村北境而过。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515人,449户2014全村经济总收入9340.01万元,年人均收入19149元。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41人。村经济结构以农产品为主,甘蔗,葡萄,水稻等种植大户20余人,种植面积均在10亩以上。旧时以产销糕点及豆制品等为副业。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工作要求,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科学规划,健全组织,狠抓落实,本着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思想,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同和赞扬。村级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两委着力推行“四民主,两公开”的政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既不唯上,又不唯我,而是请村民当家作主,凡涉及村民和全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严格按照《村民自治章程》的规定,一律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推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由五人组成的财务监督小组,保持每年正月初三年度清帐不变的基础上,并进行了每月清帐,月月公布;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或村民普遍关注的事务,能通过公布栏、会议等形式告知村民,使村民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村各项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这些都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本村的发展。村还配备了民兵连,以保证村民的安全,还有人民调解人员,专门调解邻里关系,一般由村长或书记亲自出面,调解率99%,争吵少了,关系自然就会好起来,邻里关系好了,村民素质也会跟着提高。

    去年我们建了老人活动室,供老人休闲娱乐,还添置不少活动器具,人民收入水平高了,村庄自然就会好。


     

    城西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城西村,位于新河镇老城区西郊,椒新线两侧,辖12个组,占地1.2平方千米,耕地255亩,园地5亩。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达8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城西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南宋时就有陶家村之名,明时筑城后,将陶姓者向城外迁陟,一支于城之西郊,地以姓冠名曰西门陶。新河城区内土地,其西区及南区仍属城西村所辖。新中国建立后,捐城内之地,百年名校——新河小学得以扩建。改革开放后,新河经济蒸蒸日上,为发展商贸,划地一大片而建成锦山西路。因而有民谚“整个城西村,半个新河城”,言之不虚。


     

    大墩村基本情况

     

    大墩村,以村委会驻地大墩得名。位于六闸大桥之南,金清大港南岸。距温岭市城14.4公里。东接岸头村,东南交戴池村,南临廿四弓河与梁家村相望,西南临木城河与坦头村相望,西接渡南头村,北临金清大港与六闸村、潮灌村隔河相望。

    村处平原水网地带,自然条件良好。村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耕地1000多亩,其中水田900多亩。旧时村民以农为主业,以渔业为副业。盛产稻谷,现种植葡萄100多亩,芋头100多亩,还有水稻、西瓜、甘蔗、蔬菜等。

    坦龙公路(新河坦头至松门龙门)在村域南部沿廿四弓河东西走向,渡圣公路(渡南村至滨海圣帝庙)在村域北部横穿而过,本村一段称岸南路,东接滨海乡012乡道。坦龙、渡圣两线均交横淋线。村域北临宽阔的金清大港,西临木城河,南临廿四弓河。水陆交通便捷。

    本村在籍人口1852人,有92姓。辖大墩、娄家里两个大自然村。小村落有楼里、双透里、杨家里、前西屋、老屋里、上王、六闸等。大墩自然村位于六闸大桥东0.9公里,金清港南岸,因其地原有个大盐墩,故名大墩(大墩的“大”方言白读音“渡” ),其土墩在农业学大寨时移平,自然村多颜姓。娄家里自然村古以娄姓得名,位于六闸东0.4公里,金清港南岸,多林、娄两性。

    旧时,在六闸大桥南大港畔开设水果行、甘蔗行、桔行等交易场所,后因披云大桥建成,渡南村占地域优势,交易行场失去。原有蔡洋乡中心小学(六闸小学)、蔡洋初级中学各1所,在新世纪初校网调整中均已撤销。


     

    硐天东村基本情况

     

    硐天东村,因处长屿硐天之东,故名。2018年下半年时由东湾和丁岙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地处新河镇南部,三面临运粮河,枕山而居,村内小桥流水,绿树怀阴,具有典型江南乡村特色。村境东毗蔡洋村,南邻河头梁村、山园村,西接长屿村,西北交塘家洋村,北界蔡施桥村。石松一级公路(石粘—松门) 经本村,长坦公路(长屿—坦头) 、东丁公路(东湾—丁岙) 纵横贯通全村,交通便捷。国家4A级风景区长屿硐天近在咫尺,地理位置优越。下辖前东湾、后东湾、丁岙等较大自然村。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16人。村域面积0.63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590亩,其中水田460亩,产稻谷:山园450亩,产马尾松、柑橘、杨梅等。

    近年来,村党支部不断提升我村的党建工作水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工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走出一条将党建、经济、民生、环保等工作有机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现村内建有村部大楼、文化礼堂、社区服务站、景观花园、国旗公园、健身场所、网球场、村邮站等基础场所,不仅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他们生活注入了新的色彩。此外,对村民住宅小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通过村两委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建成并交付了多套小康型住宅。

    在镇党委的带领下,村两委及全村党员的努力下,村民的支持下,硐天东村正在不断完善,逐步蜕变,为建设富裕、民主、和谐的新农村不断努力。


     

    硐天南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硐天南村位于新河镇西南边,2007年底新堂、塘前、小岙三个行政村撤并而成。东接河头梁村,南连屏上村,西交塘岙里、肖村,北邻山园村。村部设于新堂。全村总面积为 3.77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470亩,山林面积4800多亩。本村辖 24 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189 户、3323人,外来人口12人,村两委班子13人,党员108人,村民代表76人,村监委7 人,老龄委 7 人。村内共有企业 6 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1000 元,全村共有低保户28 户,低保边缘 8 户。新村依托区位优势,编制村庄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小集镇发展态势,为探索新农村建设新模式提供有益借鉴。近年来先后荣获台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横陶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横陶村位于新河镇西部。据《温岭县地名志》记载:“村名取境内原横板桥及前周陶各一字为名。” 东连城西村,南接横板桥村,西交雅雀村,西北壤上桥村,北邻南鉴村。下辖前周陶、前陶、前塘里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前周陶。全村总面积为 1.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 634 亩,海涂50余亩。本村辖 9 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 1055 人,外来人口约 200 人。村两委班子 6人,党员 46 人,村民代表 43人,村监委 5 人,老龄委 3人。村内共有企业 22 家,出租私房90 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9358元,全村共有低保户5户,近年来先后荣获2009年度政法综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后街新村基本情况

     

    宋朝,在南监建街立市,逢农历二、七为集市(后集市日并入新河街)。后街因地处南宋古街南监街之北。“北”,百姓俗称“后”,故得名。2018年下半年,后街村和中闸村合并,称后街新村。新村东连北闸村,东南接城北村,南毗南鉴村,西邻渡首村,北界东合村。由后街、茹家、平桥、高桥里、新屋里、陡门头、向西屋、李桥、中心等等自然村落组成。椒新公路、泽新公路、机新公路纵横交叉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有可耕地1900余亩,山地50余亩,团结塘地140余亩。全村人口2777 人,村民中有100个姓氏,其中,李、郭、叶、陈、王、林为大姓。

    自然村

    后街:紧靠南鉴北面,系一块状聚落。多叶、郭姓,编织塑料藤篮为其主要副业。

    平桥:因其有河穿村,河上建有平桥,故名。位于南鉴北0.5公里。系一块状聚落。多李姓,外出产销豆腐较多。

    新屋里:其地有一大院,粉白围墙,原名白墙里,土改时改为今名。位于南鉴北1公里。多李姓,以产蔬菜为副业。多五匠。

    高桥头:村以桥名。位于南鉴北偏西1.3公里,新屋里以南。系一块状聚落。多李姓,以产销豆腐为副业。多五匠。为平原水稻产区,兼产茭白。

    陡门头:据传古时该村有两条河流汇集于此,水流湍急,因称“陡门头”。原名斗门头,又名东门头。位于南鉴北偏西1.8公里,高桥头以北。系一块状聚落。多周、戴、李姓,多五匠。

    茹家:以姓氏得名。位于南鉴北1.4公里,新屋里东南,系一块状聚落。以长、短途贩运为主要副业。

    李桥:村旁有桥,李姓世居,故名。位于南鉴北偏西2公里,陡门头西北。系一块状聚落。多五匠。

    中闸:因地处南鉴前后街之中间,又有水闸一座,故名。多郭姓。

    中心:因地处南鉴前后街之中心,故名。和南鉴隔河相望,系一块状聚落。


     

    花篮村基本情况

     

    花篮村以村委会驻地花篮桥得名,简称花篮,位于镇境中南部,村境东毗南栅村,南邻塘下村、郑洋新村,西连蔡洋村,北壤木城河村。木城河自古以来是养育着一代又一代花篮人的母亲河。横淋公路、长镇公路境内纵横交叉,交通十分便捷。辖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在籍人口1088人。有耕地621亩,其中园地30亩,盛产稻谷。部分村民外出沪、杭、亩等地产销豆腐,成为经营水作的专业户。塘下工业园区内有本村村民开办工厂20多家。

    花篮村近几年来,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全面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针,让境内一条条宽畅主干道,绿树成荫,为村民出行带来便捷;让一条条穿村而过的河道清澈秀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造福于民。

    自然村

    【花篮桥】据传其地曾有一桥,桥栏刻有花卉图案。方言“栏”、“篮”音同,遂演变为花篮。又传桥刚落成,适值有人手提花篮过桥,故名。位于塘下西北1.1千米。木城河西岸。多颜姓。部分村民出省产销豆腐。曾有完小一所。

    【撮屿】以原撮屿山(现已垦为平地)得名。位于塘下西北1.6千米,与长屿、蔡洋毗邻。杂姓。

    【墙里】因其地有数间民房筑有围墙,故名。又名白墙里。位于塘下西北1.5千米,木城河西岸。多颜、徐、瞿姓。以产销豆腐为主要副业。

    【横塘应】因地处横塘头,应姓世居,故名。位于塘下西北0.7千米,木城河西岸。

    【横塘虞】在木城河东岸,1951年(土改时期),属肖家桥乡称第19村,后并入第18村,即老花篮村。多虞姓。

    【东岸】术城河东岸,多颜姓。

    【新屋里】多颜姓。

    【小祠堂】原围绕小祠堂多座小屋,现都已拆迁。


     

    金港新村基本情况

     

    2018年6月,位于新河镇东北部的永革村、咸田湖村、小江下村、赵家村四村合并,建新村,因地处金清大港畔,故名。金港新村东接路桥区金清镇大浦村,南交六闸潮村,西交披云村、城东村,北壤蒋桥村。村域面积10.21平方公里。辖咸田湖、王家、南岸陶、小江下、赵家里5个自然村。总耕地1493.9亩,分村民小组31个。户籍910户,总人口2858人。党员141人。

    老村

    总面积

    (平方公里)

    总耕地

     亩)

    村民

    小组

    户籍

    人口

    党员数

    咸田湖

    3.1

    243.9

    6

    178

    617

    27

    永革

    3.5

    461

    9

    275

    874

    40

    小江下

    3.0

    400

    9

    233

    732

    34

    赵家

    0.61

    389

    7

    224

    645

    40

    合计

    10.21

    1493.9

    31

    910

    2858

    141

     


     

    锦鸿村基本情况

     

    锦鸿村乃2018年下半年由处南的西岸郑村和紧连在北的上桥村合并而成,位于新河镇境域西部,东接雅雀村,东南壤鑫屿村,南毗牛桥村,西南邻腾翊村,西交甸支村,北界渡首村,东北靠南鉴村。村委会驻地西岸,辖20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19平方千米。在册人口2077人,其中有少数民族3人,他们分别是彝族、傣族。

    村内辖有西岸、郑家、老郑家、邹家里、新屋、水沟里、前屋、后屋里、老屋里、后新屋、前岸里、童家、老屋里、三透、西边里、七份里、上洋里、上桥等18个自然村落。地处平川,有耕地约1339亩,其中园地29亩。另有海坦100余亩。民以耕作为业,种植水稻为主。坦地曾种柑橘,后来都改种蔬菜、油菜等。

    现经20多年的建设,锦鸿村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民舍改建,原村落面目焕然一新。

    自然村

    西岸:因雅雀与西岸交界处有河一条,该村地处河之西岸,故名。位于南鉴西南2.5千米,系一块状聚落。多郑姓。

    郑家:以姓氏得名,位于南鉴西南2.5千米,西岸以北。系一点状聚落。

    老郑家:因比郑家聚居年代早,故名。位于南鉴西南1.8千米,郑家之东北。系一块状聚落。

    上桥;据传1901年前,村人在位于南鉴南2000米处,即现上桥址旁建造一座庙宇,取名上桥庙,别名嫁女庙。后在庙周渐成聚居村落,亦旁其名曰上桥。多林姓。


     

    路边村基本情况

     

    路边村位于新河镇西部,属温黄平原水网地区,风景秀丽。毗连甸支村、渡首西村、岸头村,东长大村。区域面积1.27平方千米,还有海塘地100余亩。古时产业纯以农耕为主,居民以种植水稻、蚕桑为业。时下主导产业为农业兼营加工业及商业,呈现着人勤物丰,民主和谐的乡村风貌!由:水仓、埠头岸、徐塘、老屋大、三透里、袁家、后李、上洋等8个自然村落组成。全村总人口2300多人,708户。村民中有81个姓氏,其中陈、徐、王、李、林为五大姓。全村分18个村民小组,有共产党员69人,建党支部一个,设支委5人;建村民委员会一个,设村委5人,村还建有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连、村监会、经济合作社等组织。


     

    木城河村基本情况

     

    木城河村在2018年由新河镇梁家村、上应村合并而成。村域地处新河镇中东部,靠木城河,故名。东邻潮未至村、肖家桥村,东南靠秧田村,南连南栅村,西南接花篮村,西壤蔡洋村,北依坦头村。村总人口数2444人,以农业生产为主。设专门便民服务窗口、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幼儿园等多个活动场所,基础主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石松一级公路、梁良公路、上肖公络穿境而过,横淋公路、坦龙公路擦境而过。域靠木城河、廿四弓河,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原梁家村以村委会驻地梁家得名。1980年以来,村民外出上海、南京等地产销豆腐的约占全村人户数40%左右。村有2个自然村:(1)梁家,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西1.5公里;(2)陶家,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西北1.5公里,梁家西北。

    原上应村以村委会驻地上应得名,盛产稻谷,有4个自然村:(1)上应,因地处肖家桥西(俗称西为上东为下),原多应姓,故名,颜姓也多,以纺绳、产销豆腐为副业;(2)横塘颜,因地处横塘且多颜姓,故名,位于肖家桥西南1公里;(3)塘前,因地处长塘之前(现该塘部分已填塞),故名,位于肖家桥西南1公里,多颜姓;(4)汇头,因地处运粮河汇头里,故名,位于肖家桥西1公里,多颜姓,以买卖水果为副业。


     

    南鉴基本情况

     

    南鉴村位于温岭市新河镇西北部,距温岭市区15千米,路桥机场12千米,台州市中心20千米。东临龙山与新河城区毗邻,东北与城北村相接;东和东南连城西村、南与横陶村相连;西与渡首南村接壤;北与中闸村隔河相望。村域面积1.1平方千米里。2014年,有耕地940亩,山地15亩。辖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25户,2238人,常住外来人口4000多人。

    南鉴水网纵横,地势平坦。多水田,产稻谷。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降雨量为1672毫米。气候受季风影响,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温湿适中,热量充裕,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南鉴村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河闸桥群组成部分之一的麻糍闸,还有五凤楼、前陶德顺、后陶德顺等古建筑,并有一条南鉴老街。

    南鉴之名,其因在盐。南鉴一带古时濒海,夙为海盐出产之地。带着盐的味道,南鉴一路发展下来,千年而不衰。

    南鉴村原是高桥乡人民政府驻地。改革开放后,南鉴村经济迅速发达,新新公路南北贯穿其境,泽新公络东接新新公路,向西出境至泽国。2014年,全村街头巷尾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街道齐整、道路宽敞,交通十分便捷。

    南鉴兴在帽业。从手工编织,到机械加工,到规模产业群兴起,扬名九州。南鉴村形成以帽业为支柱产业,为中国四大帽业之乡之一。

    南鉴村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镇”、“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牛桥村基本情况

     

    牛桥村,以村委会驻地牛桥得名。位于新河镇西北部,东交鑫屿村,南界金路村,西壤泽国镇长桥村,北接腾翔村、锦鸿村。村域面积为0.52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510 亩,水田面积为496亩。海坦地50余亩。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033 人,村民以外出经商为主,农作物以种植果蔗为主。

    牛桥

    据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下》记载:“牛桥,在十都。”又据传说,桥刚建成,有牛奔窜而过,故名。位于南鉴西南3公里,牛桥王以南。系一块状聚落。杂姓。曾有完小一所。

    牛桥王

    因地处牛桥以北,王姓世居,故名。位于南鉴西南2.5公里。系一块状聚落。

    潘家

    以姓氏得名。位于南鉴西南2.5公里。系一块状聚落。


     

    屏上村基本情况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前,屏上属黄岩县太平乡四四十六都。清康熙十二年属太平县太平乡第七都并建屏上村。乾隆二十八年(1753)村改庄后称西王庄。民国18年(1929)改庄为村称西王村,属东区镇海乡,19年改称西王乡。民国25年(1936)属新河区塘下乡。

    1949年6月新河解放,建立新河区政府,7月建立新塘乡,村属之。1950年10月属塘下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属远景社。1958年10月属新河人民公社塘下营(塘下管理区),称屏上连(生产队)。1961年恢复新河区建制,属塘下人民公社称屏上生产大队。1987年改成村建制。

    村由屏上王、屏上张、陆家、李家四个大自然村落组成。村民中有姓氏58个,王、陆、张三大姓人数占全村总人口数过半。


     

    三至王村基本情况

     


    三至王村,2018年由三邵村、戴池村合并而成。位于新河镇东部,东接良种村,东南交肖家桥村,西南连潮未至村,西邻大墩村,北壤岸头村。全村区域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1480人。农业以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为主;工业以纺织配件等机械加工为主。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100%,主干道两侧绿化带绿树成荫。拥有篮球场、健身路径、健身活动场等全民体育活动场所。基础主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原三邵村:解放后,以三至王、潮未至两地的前一字组成的乡名为名,“邵”字系“潮”字之误。辖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三至王。有耕地573亩,其中园地7亩。盛产稻谷。

    三至王自然村:据传历史上曾有三次大海潮至此,又多王姓,故名。位于肖家桥西北1千米。原有初中1所(原名蔡洋中学) ,完小1所,现已撤并。

    瞿家自然村:以姓氏得名。位于肖家桥西偏北0.5千米。

    原戴池村:以村委会驻地戴池得名。辖本村落。有耕地238亩,其中园地65亩。盛产稻谷。

    戴池自然村:以戴、池两姓聚居于此得名。位于六闸东1.5公里,廿四弓河以北。与潮未至村隔河相望。


     

    上方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上方村位于新河镇东南面,全村总面积为0.9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092亩。

    本村辖1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627户、1984人,外来人口145人,村两委班子9人,党员63人,村民代表45人,村监委5人,老龄委5人。

    村内共有企业29家,出租私房55户,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5500元,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1175元,全村共有低保户8户,低保边缘4户,信访重点户2户,近年来先后荣获台州市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坦头桥村基本情况

     

    坦头桥村位于新河镇新区核心区块。古时因地势较低,俗称“坦”,取名“坦头村”。上世纪80年代,发现与同市两村共名,必改,遂以石台肋板梁14.2米长的古桥——“坦头桥”为名。坦头桥村东接潮未至村、梁家村,南界蔡洋村、蔡施桥村,西壤塘家洋村、前蔡村,北邻渡南头村、大墩村。村委会驻地坦头。全村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600 亩。境内交通便捷。村辖坦头、崔家、颜家3个自然村,村落古老,民风淳朴勤劳,造纸、做砖、打篾器、烧砺灰,手艺承传世代,馨香遍家户。上世纪90年代,村域幸辟工业园区,现代企业发展如火如荼。村内企业 60余家,坦头桥村从古老田园农庄脱颖而出,一跃成工业强村。改革劲风沐浴,民居大建设,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枇,古老农村焕然一新,蔚为时代壮观。

    坦头桥村村辖1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62户、1762人。村两委班子 8人,党员36人,村民代表40人,村监委3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0多万元。近年来先后荣获温岭市级整治村等荣誉称号。


     

    腾翔村基本情况

     

    腾翔村位于温岭市新河镇西中部,2018年由新联村与夹里村合并而成,满怀希望新村得以飞跃发展,故取名腾翔。新村东连西岸郑村,南接牛桥村,西交城北街道,北邻甸支村。许宅公路穿境而过。村民勤劳,箍桶、木匠、织帽闻名遐迩。村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人口1928人。地处水乡平原。全村以甘蔗、西瓜、水稻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区域范围内有幼儿园、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原新联村

    以原新联高级社之名为名,村委会原驻地镬里,后驻阮家。东南距镇政府驻地渡南头约3.3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人口317户971人。辖阮家、镬里、洪家、梁家4个自然村。有耕地605亩,其中水田584亩,盛产稻谷、甘蔗,海塘地50余亩。全村以农业为主,兼事工、贸。

    镬里自然村

    以地势低凹若锅(镬) 得名。位于南鉴西南3公里。系一块状聚落。多王、林姓。

    阮家自然村

    以姓氏世居得名,位于南鉴西南2.5公里,系一不规则块状聚落。多阮、陈姓。

    洪家自然村

    以洪姓世居得名,位于南鉴西南3公里,系块状聚落。

    梁家自然村

    以梁姓世居得名,位于南鉴南3公里,系一点状聚落。

    原夹里村

    以村委会驻地夹里得名。在新河镇西偏北部,东南距渡南头约3.6公里。面积0.58平方公里,人口300户957人。多陈姓。有耕地684亩,其中水田678亩。盛产甘蔗、稻谷。有海涂50余亩。辖夹里自然村。

    夹里自然村

    据传,陈姓祖先早先从路边村分居于此,因地四面环水,原名浃里,浃、夹音同,后谐名夹里。位于南鉴西南3公里,村舍集中,多沿道路建,系一不规划块状聚落。多陈姓。


     

    铁场基本情况

     

    据传,宋时其地有炼铁工场,故被称为铁场。村域东西长,南北狭,东与本镇娄岙村相邻,南依火岩斗、马头山,西接城东街道紫皋村,北依环翠山。以其自然地段划分为岙口、蔡家、谢家、上井、娄里、山下、西路七个片。铁场村属半山区,因受地势影响,大多房屋依山随坡而建,鳞次栉比,民居密集。有山林面积1545亩,旱地350亩,耕地710亩,有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92人。

    铁场历史悠久,在明成化五年(1469),太平建县前属黄岩县繁昌乡第四十八都。明成化五年后,属太平县第九都,称铁场里。

    清康熙二十年(1672)属太平县第九都,称铁场村,乾隆二十八年(1753)属第九都罗西庄。

    民国2年(1913),属太平县东乡(区)永安乡罗西庄;18年(1929)改称罗西村。

    1949年6月3日,新河解放,月底建立新河区,7月建立长寿乡,村属之。

    1950年8月,长寿乡分为万寿、长屿、塘前三乡,铁场属万寿乡,为第十五村。

    1956年3月,长寿、长屿、塘前三乡合并建长屿乡人民委员会,同年6月农业合作化时,铁场建立高峰农业高级社。

    1958年10月,以新河区建立新河人民公社、铁场属万寿营,称铁场连。

    1959年4月,万寿、长屿、塘前三营合并建长屿管理区,称铁场生产队。

    1961年10月,体制下放,恢复新河区、长屿管理区改建长屿人民公社,称铁场生产大队。

    1983年10月,长屿人民公社改建为长屿乡,遂之铁场大队改建铁场村。

    2001年10月,村随长屿镇并入新河镇,称新河镇铁场村至今。


     

    团塘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团塘村位于新河镇最东南部。东接滨海镇横径村、前王村,南连箬横镇红丰村,西交中厢村、前洋村、下张村,北壤下莫村。全村总面积为 0.74 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在村之中心,西近大石松一级公路。全村平坦多水田,史载盛产稻谷。境内有2个自然村:官塘头、颜家里、张家里。本村辖 13  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 383 户、 1261人。

    团塘村交通便捷:大石松一级公路(大溪—石粘—松门)南北走向纵贯全境;中良公路西从中厢村交横淋公路,中在村内与大石松一级公路交叉,东至良种村,横贯全境。另外每处住宅门口都临混凝土路,平坦洁净,行走甚得便当舒坦。

    团塘村地势平坦, 阡陌纵横,有团塘支河南北走向,下张浦东西走向,显排灌之利。葡萄晶莹透明,像玛瑙,似翡翠。茭白粉嫩鲜美,真是“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忪甚比轻冰。江湖若借秋风便,好与莼鲈伴季鹰”。甘蔗密密排排,节节脆脆,甜甜爽爽。秋天一到,水稻笑弯了腰儿,微风中金黄稻浪犹如优美的五线谱,一个个稻穗儿,就是一个个跃动的音符,谱写着农民朋友丰收后日子滋润的欢乐与喜悦,记录着农民朋友所奉献的辛劳与汗水。

    团塘村建有健身径,健身器具品种多,每在晚间,村民在此舞蹈、健身活动,不说乐乎。建有老人活动中心,老人们在此聊聊天,打打麻将,下下棋,看看电视,心宽体健,颐养天年。


     

    下张村基本情况

     

    下张地处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南部,因地处塘下,祖先张姓由福建迁此,故名。村以村委会驻地下张得名。东邻团塘村,南接前洋村,西靠上莫村,北联下莫村。

    下张原是一个古村落,元代。明初隶属于黄岩县第四十六都。明成化五年(1469)置太平县,下张村隶属其第七都。经清代,及至民国3年(1914)太平县改称温岭县,村境地属之。民国24年(1935)属温岭县第二区塘下乡(全乡24个保),称下张保。解放后,1949年7月属新塘乡。1950年10月,属新塘乡划出的下张乡,时称黎明村。1951年(土改时期)称下张乡第2村。1956年3月,受辖于由塘下、下张、腰塘三乡合并成的塘下乡(合作化时期)称黎明社。1958年10月隶新河人民公社下张营。1961年9月称塘下人民公社下张生产大队。文革期间称黎明大队。1980年称下张大队。1983年改称下张村,属塘下乡(镇)。2001年10月,随塘下镇并入新河镇。

    横淋线纵贯南北,木城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由中大、后大、三透里三个大自然村等组成。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以张、梁、林、王、莫、瞿大姓为主。据1988年统计全村有412户,1509人;耕地1057亩,其中水田1030亩。2013年统计全村有户籍人口1572人526户,外来人口231人。全村耕地865亩,园地20亩,山林83亩。村两委成员11人,党员46人,村民代表30人。

    村里有着较强的集体经济:村建有堪称华东地区之最的钢铁市场,经营钢铁生意是我村的支柱产业,生产的各种钢铁制品,品种齐全,价廉物美。并有以兴达拉丝厂为龙头的各种企业,全村共有规模上企业6家,还有市场内的停车场、下张菜市场等等,年收入大约达300万元。


     

    鑫屿村基本情况

     

    鑫屿村,地处新河镇西大门,2018年8月由新河镇屿后村和屿罗村合并而成。东接屿詹村,南壤硐天新村,西交金路村、牛桥村,西北界锦鸿村,北连雅雀村、寺前桥村。全村地域面积1.5平方千米,2135人。村内大石(大溪—石塘)一级公路及机新(台州机场—新河)一级公路纵横穿境而过,还有屿山路(下章—屿后)、麻前路(麻车桥—前蔡)镇道。温岭人民的母亲河--金清大港绕村东流,村内小屿罗河脉脉流经。鑫屿村水陆交通十分便捷。鑫屿村紧抓农业、工业建设,建成30亩工业区,拥有汽车座垫、自行车座垫、塑料制品、自来水扳手及各种机械配件等生产企业。屿罗、屿后分别在2004年、2007年实施“村村新”工程完成。水稻、甘蔗、西兰花等农作物种植广泛。鑫屿村还是两高联络线唯一的入口处,村里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新村部及文化礼堂、老人康复中心、住宅小区等建设启动后,新村面貌焕然一新。

    原屿罗村

    位于长屿街西北1.3千米。系一块状平原聚落,原有初小一所。辖区内有自然村小屿罗,因地处小屿山南侧,又多罗姓,故名。耕地750亩,皆水田,盛产稻谷。有山地1200亩,产松、杉、竹、柑橘、杨梅等。

    原屿后村

    位于长屿街西北2千米。系一块状聚落。曾有初小一所。辖区内有自然村屿后。多王、陈姓。据清《嘉庆太平县志·环翠山》载:“有小屿,如蛇形。”因地处蛇山(即小屿山)北(后) 侧,故名。有耕地近600亩,皆水田,盛产稻谷。山园10亩,多松林。产淡水鱼。


     

    雅雀村基本情况

     

    唐代以前,现在的雅雀村地方为潮涨潮退之一片海涂。涂中有一条小沟,因经年受潮水涨退冲刷,逐渐成了一条较宽较深的流泾。每日潮退后,有成群的乌鸦喜鹊在泾边捕食小鱼小虾,故被人们称为鸦鹊泾。不知过了多少年代,鸦鹊泾周边地域已逐渐被人开发入住,人们冠之地名为“鸦鹊”。据清《嘉庆太平县志·叙水》:“雅鹊泾,在十都,凡渡首、高桥、南鉴、新河、下卢、下蒋诸水,皆由此泾出港。”据此,其地则以水名。后来还在此建了一所庙宇。又有传说:建庙时,恰逄乌鸦、喜鹊在此啼鸣,遂取名“鸦鹊”。过了些年在庙内办了学堂,再将“鸦鹊”雅化为“雅雀”。“鸦鹊”与“雅雀”音相近,但其义有所异。对“雅雀”二字的寓含,人们往往都向好处象征:孔雀开屏、亮丽雅观。看今日兴旺发达之雅雀确实应验了当年改字之人的深意和远见。

    历史沿革

    明成化五年(1469)太平建县前,雅雀属黄岩县繁昌乡四十九都。成化五年太平建县后,属太平县繁昌乡第十都。

    清康熙十二年(1672),属太平县繁昌乡上桥村。乾隆二十八年村改庄,属上桥庄。

    民国初年,太平县分设东、南、西、北、中五大乡,雅雀属东大乡之新河乡。民国3年5月,改太平县为温岭县。民国18年(1929)改乡为区,雅雀属东区上桥村。民国19年(1930)以序号命名区公所改村里为乡镇,雅雀属第二区上桥乡。民国25年(1936),设立新河区,雅雀属新河区新西乡。民国34年(1945),裁撤新河区,新西乡为温岭县直辖乡。

    1949年5月28日,温岭县城解放。6月3日,新河和平解放,月底建立新河区政府。7月建立新西乡人民政府,雅雀属之。

    1950年8月,新西乡分为高桥,上桥,渡首三乡,雅雀属上桥乡。

    1951年土改时期雅雀村属高桥乡。

    1956年3月,高桥,上桥,渡首三乡合并建立高桥乡,雅雀属之。

    1956年7月,雅雀,西岸,牛桥,新联合并建立新联高级社。

    1958年10月,以新河区建立新河人民公社,因实行军事化编制,属上桥营,称雅雀连。1959年3月属高桥管理区。

    1961年9月,体制下放,恢复新河区建制,以管理区建立高桥人民公社,雅雀称生产大队,并属之。

    1983年10月,公社改制为乡,大队改制为村,称高桥乡雅雀村。

    1992年5月,随高桥乡并入新河镇。称新河镇雅雀村至今。

    村名由来

    雅雀村以村委会驻地雅雀得名。位于新河老城西南2公里。东以东边河为界,接横陶村,南濒金清大港,西有西边河为界交西岸村,北以原高家门口河为界邻上桥村。村四面临水,河上原建有雅雀泾闸、文甸闸、前闸以控水,今三闸都已废。村辖雅雀、莫家、曾家、高家、李家、三毛坑、西边里、长大里、张家九个自然村落。雅雀自然村落位于南鉴西南2公里。其地有鸦鹊庙。此地多莫姓。三毛坑,旧时其地有用来硝皮的水坑多口,地以坑名。位于南鉴西南1公里,系一块状聚落,杂姓。曾家,以姓氏得名,位于南鉴西南1.2公里,系一块状聚落。李家,以姓氏得名,位于南鉴西南2公里,鸦鹊泾东北,系一块状聚落。以上这些自然村落分布,经近两三年的整村拆建,道路新建,业已面目全非,基本上从视线里消失了。

    全村分10个村民小组,360户,总人口1063,男535,女528,。村民中有65个姓氏,以曾、莫、李、张、林、陈6姓为多。

    村有共产党员45人,建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监会、股份经济合作社、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老人协会等组织。


     

    秧田村基本情况

     

    新河镇秧田村位于新河镇东南部,以村委会驻地秧田桥得名,简称秧田。东接东长大村,东南连腰塘村、咸田王村,南交上方村,西紧连南栅村,西北邻上应村,北接壤肖家桥村。全村总面积为0.9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596亩。辖2个自然村。一片平原,盛产稻谷。本村辖7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010人,319户,外来人口25人,合计64姓。村两委7人,党员27人,村民代表50人,村监委5人,老龄委5人。村内共有企业12家,出租私房19户,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0714元,全村共有低保户8户, 近年来先后获新河镇优秀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屿头村基本情况

     

    屿头村,位于长屿街之西南,以村委会驻地屿头得名。东连长屿村;南屏岙里山、接岙里村;西靠楼岙村,依石奇岩;北接下章、屿罗两村。村中有屿山、岙里山。横淋公路自西向东穿越全境,硐天公路、屿头西公路,即将建成的机新路,构成纵横交通网络。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有耕地450亩,园地170亩,山林550亩。

    有屿头、白莲堂两大村落,还有百岁坊、河头店堂、桂花树里、舒家里 、三透里、林家里、状元里、陶家里、新场里、新屋里、高墙里、后竹筻里、聚龙堂、中央屋、东边里、西边里等小自然村落。全村人口1408,分8个村民小组,村民中,以林、陈、章三姓氏人数较多。


     

    屿詹村基本情况

     

    屿詹村位于温岭市东部,属于新河镇中城区片。北靠风光旖旎旖旎金清港,中配灵气充盈的小屿山,房舍新颖有序有致,田畴大棚雪白铺天盖地,棚内绿意盎然,堪称山情水意醉人地,新河镇中一明珠村子东接前蔡,西邻屿后、屿罗,石松一级公路穿境而过,村内混凝土路纵横,交通便捷适如人意。村域面积约850亩,居民1200多人,有11个村民小组,分布于小屿詹、东岸、施夹洋、牌坊蔡、后洋郑五个自然村落。为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拓宽村民的知识面,建起了屿詹村社区学校,定期为村民开设各类课程,全方位地提升本村整体的文化底蕴。屿詹村正在不断完善,逐步蜕变,并且实现了从原来的基础薄弱村到如今现代化新农村的巨大转变。


     

    郑洋新村基本情况

     

    郑洋新村,2018年下半年由桥下郑村、姚施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姚施又名姚施洋。今取“郑”、“洋”两字合成新村之名。新村位于新河镇境之西南部。东交塘下村,南界上桥头村、屏上村,西毗硐天南村,北邻河头梁村、蔡洋村,东北连花篮村。长镇公路(长屿—镇海) 横贯全境,横淋公路(横山头—淋川) 、木城河沿境东侧而过,交通便捷。村内运粮河、小金河河水粼粼,河岸花草似锦;小池塘宛若面面清亮镜子,星罗棋布镶嵌于绿禾之中;多处形态迥异的亭、台、廓桥、诗画水缸、大型陶壶艺品,点缀于路边、河岸、房舍周遭;广场、舞台、公园、漫步道,无一不描绘着村民的诗意生活。新村更有一条整体形如茶壶把柄的茶壶柄河,通过土地流转、治水工作、清淤还田,坏田复良,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新村辖姚施洋、桥下郑、戴家3个较大自然村。有居民1650人,多郑、王、陈、颜姓。有耕地1020多亩,其中水田970多亩,原盛产稻谷,现时种植茭白、葡萄、西瓜、西兰花菜为多。在花蕊山还有山权130多亩,自然生长松木、毛柴,现时种植杨梅、橙,由农户承包。

    自然村

    姚施洋,地处平洋,原称“摇丝”,后又称“姚施”,后谐音为今名。位于运粮河东南,系一块状聚落,原姚施村村委会驻地。境内一马平川,有特殊弯曲之茶壶181816河,还有小金河、运粮支河,排灌方便。部分村民外出卖豆腐为副业。据传周边植有“摇施竹”,其茎比一般筻竹大些。

    桥下郑,地处小金河桥之东边(“东”俗称“下”) 一带,又郑姓世居,故名“桥下郑”。位于塘下西北1.2公里,木城河以西。原桥下郑村村委会驻地。境内有小金河,跨河有东桥头、糠行桥乃南宋古建筑。后陆续建起小巧桥梁北桥头桥、新街桥、前街头桥等多座,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风景秀丽。

    戴家,以姓氏得名。位于塘下西0.8公里,木城河西岸。宋代爱国诗人戴复古故里。有五兽山、十稀奇等胜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

    首发网址:http://wenling.yunhaoren.com/guaikuang/19507.html
    查看全部温岭概况信息
    发布一条温岭概况信息

    • 您可能感兴趣
    • 温岭新发布
    188613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