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05 10:21 信息来源:大数据发展中心
琛山村基本情况
温峤镇琛山村,俗呼“下墩”,位于温岭市区西部楼旗尖南麓,东邻横峰、南临西月河、西接上墩村、北靠楼旗山脉。古称“深山”“新山”或“莘山”,后村内文人将其雅化为“琛山”。《尔雅·释言》:“琛,宝也”。《诗·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琛山村,在明成化五年(1469)黄、太分县前,属于黄岩方岩乡,为三十五都。分县后为太平县十八都。民国时属温岭县旗峰乡。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琛山乡第二村。1961年为琛山人民公社琛山大队。
1983年为琛山乡琛山村。1992年“撤、扩、并”后为温峤镇琛山村。全村原有18个生产队。金姓为第一大姓,另有周、刘、林、韩、张等各姓,全村常住人口1600人左右,诸姓交叉居住在上河头、下河头、大台门、山嘴头、店前、后山、墙里井等自然村。
琛山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1970年,村民林冬玲、戴华春、张宝祥在后山发掘出土新石器时代的石犁头等生产工具,现珍藏市文广新局文物室。
琛山村是个文人硕士辈出的历史文化名村。尤其在明清至民国间,金氏一族,以勤俭起家,富而好礼,勤习儒业,甲第连云,膏腴相望,曾经富甲一邑,名闻浙东南。清黄岩名仕王舟瑶赞曰:“太平金氏,历世虽未闻有显达卓著之彥,然读书尚义、富而好礼,在元明时即有闻于世”。清代进士、水洋金氏外甥泽国戚学标称,当地有“积谷钟、金、赵”之谚。
琛山金氏为邑之世家望族,至清代及民国时尤为兴旺,一村之内获诰封(授、赠)为资政大夫、奉直大夫等有39人之多,为本县之最。晚清时,金氏出了金懋忠、金于乐、金懋源(会澜)三个举人。入民国后,又出了金学桂、金学炽、金学崇、金学川、金懋济等五个省级以上议员。
在温岭的教育文化史上,琛山金氏所作所为,可圈可点。金懋源重建东屿书院,其儿媳林珊娥热心办学,开全县女学教育之先,民国六年(1917)在县城创办温岭县女子高等小学,后改为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是温岭第一座女子小学,是现方城小学前身。《温岭教育志》还记载,民国时,金良培、金督培两兄弟捐助私产,创办枢志小学以纪念其父金韶(伯枢),该校为现温峤二小前身。
琛山村曾有温岭第二大藏书楼——鸿远楼,系藏书家金嗣献家族所建。晚清时还出过一位女诗人李蕉云,她的闺中杂咏汇集成《忘忧草》。
星转斗移,世事更替。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来,经济发展迅速,村民均衡富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制鞋业成为全村第一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有可喜的成绩。2007年,建立了村文化戏曲俱乐部,还成立舞蹈队和腰鼓队、太极队、书画组、农家书屋等。文化团队定期活动,每年舞台演出活动在20场以上。自编、自导、自演连续十年举办“村晚”。
北珠村基本情况
北珠村位于温峤镇琛山片,背靠楼旗尖,村城面积2.0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约700亩,山林1807亩,七一海涂养殖塘约56亩;村内瞎“上段”、“中段”、“下段”3个自然段,16个村民小组,60名党员,49名村民代表。
二、经济状况及指标
北珠村以务工,外出经商为主要经济主体,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91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约为13万元。
白岩下村基本情况
白岩下村因地处箬山白岩下,故名。位于温岭市西部山区、温峤镇南部,海拔约300米。东北翻过梅岭就是温岭城区,南邻城南,西南翻过山是坞根镇西里村、东里村,北与西北江厦森林公园、梅溪村、横泾堂村、峨嵋山村相连。地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天蓝水清,风景秀丽。辖横山头、隔溪、梅岭脚、郑家园、庙前、棋盘、白岩里、箬坑岭、里山尖、里新基、黄泥蒂头、下塘、仙人头等自然村,村舍散建于山岙,系一点状聚落。村委会驻地棋盘。23个村民小组,人口1658人,有蔡姓、陈姓、林姓、潘姓、汪姓、王姓、谢姓、叶姓、郑姓。耕地面积780.8亩,山林5522亩。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土地肥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村民以种植李、枇杷、杨梅、桃子、柑橘、高橙、文旦、杨桃等水果为业,年产值达600万元。山林还有少量茶园、杉林,余均为松林、茅草山。有石灰石、芒硝、赤铜矿、煤、石膏等矿产资源:
据清《嘉庆太平县志 叙山》载:“箬山,在县西,即箬坑。自梅岭饭箅尖西行,起高岭东北,旋见白色一片,有若涂垩,为白岩山……”。村内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有两条约10公里长的溪流似美丽的飘带镶嵌在山谷与村庄之中,曲折西流经梅溪汇聚于江厦潮汐电站附近。溪水清澈见底。有著名的水云涧瀑布和藏龙谷瀑布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新时期还美其名曰有天然氧吧之称。在每年李花盛开之时,别有一番景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使人流连忘返。
乡村公路已贯穿白岩村。村内有丝织厂、麻纺厂、缫丝厂、皮鞋厂、蚕药厂、地毯厂等规模不大企业。
江厦村基本情况
江厦村位于温峤镇西部,是原江厦乡政府驻地,东至六山尖、上街村,南至:白岩下村、梅溪村、岭脚村,西至:河岙村,北至:上街村、中街村。
该村于2018年8月由原江厦村与东坑村合并成,地域面积4.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0亩,山林面积约4536亩。县道竹盖线、温江线及江厦排涝大港贯穿境内,村内有一自然村一温岭栋为温岭街 (温峤老街)和温岭县命名由来地,省级江厦森林公园、江厦排涝隧洞、江厦潮汐电站更是闻名遐迩。江厦村共有温岭栋、江厦殿、江厦街、双夹墙、东坑、灯龙岗、田坑、梅岭、后龙,蒋山10个自然村, 28个村民小组,2073个人口,710户农户,80名党员,89名村民代表。全村以农业种植和务工为主,温峤镇第三小学、江厦工业园区在其辖区内。近年来,江厦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先后完成了江厦溪溪堤整治、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等村级重大工程。积极有序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两路两侧整治、剿灭劣V类水等专项工作,强化清洁家园长效保洁机制,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村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
青屿村基本情况
青屿村位于温峤镇建城区的西南部,依山有序坐落,生活环境优美,东临金溪村,南至乌沙门村,西接南湾村,北与大猛坑村相接,村办公大楼建在青屿中心村。该村于2018年8月由原青屿村、半山村、下金前村合并而成,合并后保持青屿村村名。
村区域面积为2.53平方千米,人口2825人,882户,党员132名,村民代表122人,26个生产小组,10个自然村(分别为:青屿、岙里、西岙、半山、下山头、领脚、黄酒盘、杨郎头、下金、西塘),土地面积为 1300多亩,山林面积2000多亩,水库2只(封门水库、大坑里水库),全村以种植葡萄、等农作物为主,青屿工业园区在村庄正南方,各种企业约30多家,村内配套设施齐全,青屿卫生院、青屿小学、青屿幼儿园、生活超市、青屿菜场均合理地分布在村庄各区域。竹盖线公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捷。
本村历史沿革悠久,早年三村就是一个村,1951年土改时期为青屿乡第二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为光辉社;1961年名称体制下为青屿公社青屿大队、半山大队和下金大队;文革时期为光辉大队、镇海大队和建设大队;1983年改制后又称青屿乡青屿村、半山村和下金前村;1992年乡镇撤合并划归江厦乡;2001年第二次乡镇撤合并划归温峤镇;2018年行政村规模调整三村再次合并,以青屿村村名命名。
上街村基本情况
温峤镇上街村位于温峤镇温岭街南端,由上街、孟家岙等三个自然村组成,共730户人口1987人,现有79位党员。
上街村枕山面水,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历代崇文重教以耕读传家。1.5公里长的千年古街——温岭街便坐落于此,并一路向北,延伸至中街、张老桥。
上街村原先以农业、林业和商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工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形成多元产业,拥有工业园区、鱼塘、矿山、交易市场等多种产业资源,2017年上街村收入600余万元。
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村两班子坚持民主治村、制度保障,促进富民创收。近些年来,上街村在乡村治理上多元参与、协商共建,实现高度自治;民主治村、制度保障,促进富民创收;夯实底蕴、以文化人,倾力打造守望相助、让历史文化复活的新上街,走出了一条上街村特色的“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在努力带动全村连年创收的背景下不忘为村民谋福利。对于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100元生活津贴,亡故老人一次性发放丧葬费5000元,年终分红每人500元……对于全体村民的医保开销更是达到了50余万元一年。
文化可以养育人,文化可以激励人。自2007年起,村两委发动群众寻找历代先贤事迹,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历代名人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宋代古塔、明代古台门、古书院、古牌楼、千年古井等历史文化标识的保护,筹资修复市级文保单位——戴家祠堂。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打造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村庄文化。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引导村民讲道德、守道德。
2016年,温岭市通过了《温岭市温峤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温岭古街所在的上街村成为重点工作对象。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选择了戴豪故居、戴家里、陈泰祥、谢家里等处率先进行保护修缮。沿街居民也积极开展老旧街区房屋的修复。漫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置身其间,让人流连忘返!
坞沙门村基本情况
坞沙门村位于温峤镇西部,面海背山,环山而呈长条形状,环境优美,颇有海市蜃楼之觉。距镇政府中心约15公里,南与坞根镇下楼村隔海相望,北与下金前、南湾两村遥相呼应。全村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辖“半岙里”、“隔岭腰”、“坞沙门”、“石井头”、“杨梅山”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003人,共668户。全村有耕地面积997亩(其中水田590亩,旱地407亩),山林约200亩,村集体经济15万元,村民主要靠务农种植、劳务打工及外出经商收入。
据《温岭县地名志》记载,“其地原系近陆海岛,后围海筑塘,已连陆地,岛遂成山。据传明时当地人民曾在此歼灭一批倭寇,为纪念此举,名此山为倭丧门山,后谐为坞沙门山,地以山名。”而实际上,坞沙门村原来是叫乌沙门村(乌沙门大队)的,改“乌”为“坞”,或许是为避免重名。
坞沙门是江厦排涝隧洞工程入海口,大坝东的江厦港内,有周边各村人的海上养殖场,路边则不时可见一堆堆蛎壳。走近坞沙门村时,便可见“乌沙门排涝闸”。原来,乌沙门排涝闸是江厦排涝隧洞工程的组成部分,江厦排涝隧洞工程就是通过坞沙门村入海的。
坞沙门村村民,主要靠务农种植、海水养殖、浅海捕捞、海上运输、劳务打工及外出经商收入,但村里集体经济却是薄弱的,不像邻村还有工业区,村里的沙场也是私人所有的。大棚葡萄有些是由本村村民种植的,还有许多则是租给乐清人、玉环人及温岭横峰等地的人种植的。隔壁的青屿村、半山村有工业区,村民多有到工业区务工的。从事海水养殖的也有多户,这个是坞沙门村的传统产业了。
1962年1月至1963年5月,浙江省组织第一次温黄平原水利规划时,江厦隧洞工程被列入治理温黄平原涝区三大排涝骨干工程之一。但是好事多磨,直至1993年12月18日,江厦排涝隧洞开工工程才正式开工建设。江厦隧洞工程包括排涝隧洞、老河道拓浚、新开引河、乌沙门排涝闸等主要建筑物及交叉建筑物公路桥梁、涵管等,全长12公里,为省重点水利工程。1999年5月20日试运行,2000年12月18日竣工验收正式投入运行,至此,改变了温岭涝水单一向东排出人海的历史,形成了东西双向排涝的新格局。现在,温岭又投入建设南排工程,几年后,将形成东西南三向排涝新格局。
温岭地形似仰釜,西负山、东滨海“皆釜唇”;中部平原“地形最下,实居釜底”。西部温峤岭(温岭)
岭脚村基本情况
岭脚村地处半山区半沿海是温岭市西部山区,人口1080人,分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居分散长1.3平方公里,共耕田405亩,耕地340亩,山林面积1020.5亩,海涂养殖138亩。
岭脚村有两座大桥,桥头又三间路廊(给来往人休息用)与峰山堂的来历:①老桥建于光绪甲中年间(按公历算1884年距今差(132年)位于(林宝头住居后面)原七洞石板石条桥,取名:“升泰桥”。此桥由绅士家与善男信女资助加上坞根、沙山民众出资共同建造。②新桥建于民国二十年间,按公历算1931年距今差86年。位于(周建华住居门前)是三洞石板石条桥,取名:“万寿桥”。③峰山堂取名:“清风宫”。建于民国25年间,公历1936年距今差81年,占地面积二亩多,本宫由道纳王园法、童明云、叶至煜、金礼柽、陈小宝等师徒负责,先募化,求绅士家出资,先建万寿桥、后建清风宫,由于他们专心修道、朝夕礼拜、香火兴旺,得到绅士及善男信女,四众弟子的无私资助、造福万代、遗迹古今、功德无量。
岭脚峰山还有船埠头、码头、船只多(航船到乐清东山埠来往、轮船到温州来往)是温、黄、乐六县入民经商到乐清、温州、桐头、平阳等的必经之路,每逢农历一、六市日沙山、坞根、楚门、玉环等人民落市做买卖都经过两座大桥过,有成千上万人来往,水落交通方便。生意兴隆发达、财源广进、属台州六县闻名。
所以岭脚是个好地方。最加上红十三军二师师长柳苦民革命起义的发源地,坞根山麓下地下组织党支部所在地(俞师言的小屋家)。又是温岭县委会议的旧址之一。因此,岭脚村的取名意义定岭脚村的来历。
岭脚村还有大缸窑(现老村部设在窑基内)原马家上代祖宗从临海大田移入创办大缸窑,做缸厂房有5-60间,占地面积有4-50亩,做缸老师有100多人(其中4-5人参加地下组织革命)人来自临海、天台、黄岩、温岭等地。
峨嵋山村基本情况
峨嵋山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半山区,高似海拔三百米左右内土地四百亩,山林千亩,涵盖面积五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七百,是陈家先祖的发祥之地。
本地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夏秋至产稻谷、蕃莳,冬春豆麦杂粮、果子菜类,四季皆有。早年经济收入有山林、毛柴、花草、山药等,今天已成了珍果蓝、火龙果、猕猴桃的种植基地。有一条六米宽的山村大道从东至西在林荫深谷中“之”字形的几度盘旋后到达村中心点。在路过之处陈麟公尚书坊巍然而立,水中石牛点头称谢,九曲栏桥直通驸马宫,绕过荷花带,只见陈家大宗祠画龙涂凤,千年古木罗汉松迎风招展,六付旗杆脚显示着陈氏先祖的光辉业绩。停车场前的老年活动中心热闹非凡,内有电视、录像、棋牌、健身等自由活动。向内看80年代前的民房几百间,都有古老的石凑小路如蛇状盘的湾曲通到每家门户。现在有新两委的努力,决心整治改造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排污工程、民生给水工程、脏乱差整治工程,一定在不久将来峨嵋山成为最好的美丽乡村。
唐朝年间,陈氏始祖麟公为避寇乱,携带家眷,长途踄步从闽迁居到此栖身生息,当时是实无人烟的荒山岭岙,并无山地名之称,即自取名为“吾避山”。历经数朝,人丁渐发,见西南有一山看形如鹅鼻,夜观状似峨眉,后人叫“鹅鼻山”也有叫“峨嵋山”,明代江西人谋风水见坑底有一件石牛随水活动,想后必出大官,动村民凿颈排水,不但害了风水,还将地名换成了“牛鼻山”。至清乾隆年间有一云游高僧来到山上创览了奇山仙境随口赞日此胜境山水不亚于四川峨嵋山也,并揭穿江西人的用意,后村民知晓即改名为“峨嵋山”。
西洋潘村基本情况
温峤镇西洋潘村位于温峤镇北部,地处温岭市城市新区(工业城)腹地,全村分4个自然村:前湾头、头前、后头、墙里。耕地面积700亩,工业城征用270亩、山林40亩、海涂养殖33亩。全村17个村民小组,共538户,户籍人口1619人,外来人口约1100人。村原有老屋535间新建通天式住房266间,小康型72套,新村部办公楼3600多平方正在报批中。村两委成员9人,党员57人,村民代表62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约150万元。
2004年被温峤镇党委、政府评为2003年度综治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温岭市委评为温岭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06年被温峤镇党委、政府评为2005年度综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温岭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温岭市卫生村;2008年被温岭市党委、政府评为文明村;2008年被温峤镇党委评为2007年度妇代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温峤镇党委、政府评为2008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台州市政府评为一类农村俱乐部,被温峤镇党委、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四星级”廉洁村;2011年年被温峤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2012年被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充分就业村、2014年被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13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14年被温岭市妇联、温岭市平安办评为创建“平安家庭”工作示范村居;2019年被温峤镇党委、政府评为2018年度和合好班子。
河岙村基本情况
河岙村坐落石桥头镇西北部半山区,全村13个村民小组,分布三个自然村(河岙、湾里、山根洋)全村343户,总人口1025人(其中党员33位)耕地面积365亩,山林面积521亩。2017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人均收入15600元,村民主要从事水稻、番薯、苗木等农作物150亩。
村名简介:河岙村原名“河山”明清时为太平县太平乡第三都,以贩小鲜、手绢、豆腐为副业。
河岙:因其地东南临沿海平地,北近山岙,古名河岙。清《嘉庆太平县志》叙山云“河岙本河岙”故名。 位于石桥头西北0.8公里,110户、420人、有完小1所.
湾里,此地处海湾里,故名。位于石桥头西北1.3公里的山岙里。34户,164人。
山根洋,因地处鸡冠山南山脚,杨姓故此演变为今名。位于石桥头北1公里,72户,270人。
历史沿革
明成化五年(1570)十二月,太平置县后,村城属太平县。太平叫第三都 (练溪里) 。崇祯十五(1642)村域始有发展:
清初建集市,康熙以前编有河山村,村域
东至山南(后山头)
北至蔡家坪(里山塘)
西北至阮岙(岭脚)
南至石桥头接壤
解放后:
山南(后山头)划归东花桥村
蔡家坪(里塘岭脚)划归阮岙村
大猛坑村基本情况
温岭市温峤镇大猛坑村辖区范围:东至青屿村,南连下金村,西至大球村,北至桐山。户籍人口1006人,其中支部党员29人,辖区内姓氏有金,陈,谢,曹,王,黄,童,张,江,蔡,林,孙,邵等。
温岭市温峤镇大猛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基础社区完备,现温岭市温峤镇大猛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温峤镇的领导下,根据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自治组织原则,全面开展村民自治,队伍,服务。卫生,文化,环境,治安等建设,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社区,建设成“互相关怀,文明互助”的农村社区而努力拼搏。
莞渭童村基本情况
莞渭童村坐落于温岭市西郊,温峤镇东北角,东靠西塘村,南连芷胜庄村,西邻西洋潘村,北接楼旗村,交通便捷。
全村村域面12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00亩,山林面积1612亩。全村共有11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2452,60岁以上常住人口600多。其中党员65人,村民代表72人。另有外来人口近4000人.
2015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2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7537元。
目前村在建工程:B小区排污处理工程。
横泾堂村基本情况
横泾堂村是温峤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原属马公乡。地处月河南岸和横泾河北岸,分别由十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内河流较多,属温黄平原,面积1平方公里。东边与城西街道螺屿村接壤,南邻城西街道下岙村,西边与茅洋村隔河相望,北边洋潘村。1978年前有20个生产队,1978年后分为28个生产队(现称村民组),全村有601户1805人,征用前耕地面积1050亩,宅、荒地面积300亩左右,下凤山为本村唯一山地,面积约25亩左右,2003年开始拆建及征用,目前剩余耕地面积约300亩左右,设二个自然村安置,分别为滨江小区和横泾小区。横跨月河两岸的中心大道小泾段大桥,将滨江小区和横泾小区连在一起。滨江小区目前是镇政府所在地,横泾小区以朝阳路为主要道路,与工业区相连,至今全村二个小区房屋将建成。一个完整优美的新村已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二号路和中心大道是与外连接的主要道路。
目前,村内有大小企业100多家,集体经济主要靠村留地及厂房出租,年收入500多万元,村民的主要收入从事三产、劳务、经商、企业等。村内有三间三层楼房是本村的行政办公中心,设有村邮站、便民服务中心和旅馆式房屋出租等便民服务。村内有健康小屋、文化礼堂及篮球场、公园等为村民提供健康检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场所,村两委正在为打造一个和谐美丽的新村建设而不懈努力。
焦桐村基本情况
赵桥村与山下村在元代属温岭街焦桐里,设里正司(明代改称里长)一名,辖张老桥,前洋下,赵桥,山下,上珙及焦湾等村庄。
西源山下一更楼,抚琴远扬聆焦桐!相传在更楼上抚琴远扬至焦湾和桐山。南宋孝宗年间,江南诗派代表人物,温西名士戴复古的《石屏诗集》:夜深人静寒气浓,更楼晚读睡意重,抬首仰视北斗斜,梦境静处听焦桐。
界坑村基本情况
界坑村地处温峤镇西部,东接岭脚村,南靠坞根镇大地山,西邻坞根镇下楼村,北朝七一塘,村域面积约1.6平方公里,有水田180亩、旱地270亩、山林899亩。辖沿盘、界坑、旺里洋、小岭脚四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365户1180人,以姜姓、王姓、黄姓居多。村舍呈脉带状散建于竹盖线公路两侧,村民以种植养殖为主,村委会驻地界坑自然村。农业为村内主导产业,村集体拥有30亩的养殖塘一座。
界坑村是个环境幽静、民风淳朴的村落。界坑大队村党支部,是温岭县最早成立村党支部的大队之一;1976年对界坑村村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乡贤周宏全的鼎力相助下,于那年的4月份,全村告别了煤油灯时代,比其他村庄早几年通电,用上了电灯。之后界坑大队狠抓农业、工业生产,先后建立村养猪场、兴办村纺麻厂,实现早稻亩增二百斤的任务,受到了台州地委、台州地区革委会的高度评价,并多次被温岭县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称号。
今天,界坑村已经追随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村两委班子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环境大整治 习惯大变革”行动为载体,带领村民整治村容村貌,改善村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沿线立面全面改造提升,村内道路实现全面硬化,村民饮用水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涵闸建设顺利完成,疏港公路即将通车,村庄环境面貌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该村被评为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温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金溪村基本情况
温峤镇金溪村地处温峤镇西部山区,有由西向东的一条山溪穿村而过,东至七一塘,南至七一塘、河岙村,西至青屿村,北至桐山村。本村与2018年8月17日由原姆坑村和姆坑山头村合并而成,地域面积4.68平方千米,集体机动面积6.7亩,虾塘72亩,水库5万立方米,耕地面积811亩,山林面积2495亩,全村分布10个自然村:岙张里、岙二田、前园里 、下涨滩、新塘里、外厂、山岗头 、庙里 、后山庵 、 新屋,农户668户,总人口2192人,生产队21个,低保户39户,低保边缘户5户,村民代表84人,党员81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以务农务工为主。
2002年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评委好支部;2007年被温岭市人民政府评为2006年度温岭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村,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评为2006年度先进党组织;2008年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07年度治保调解先进单位,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评为2007年度先进党组织;2009年被温岭市人民政府评为2008年度农村文化工作先进村,被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共温岭市委宣传部、中共温岭市委政法委员会评为温岭市关心下一代先进村(社区);2010年被温岭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2009年度温岭市卫生村,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09年度温峤镇和谐示范村、2009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2009年度计生协会先进单位,被中共温岭市委、温岭市人民政府评为村庄整治达标村,被温岭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温岭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授予温岭市温峤镇姆坑村温岭市小康型老年体育示范村,被温岭市妇女联合会评为温岭市首批基层妇联组织建设;2011年被中共温岭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单位、2010年度计生协会先进单位;2012年被温岭市人民政府评为农民建房三年行动工作优秀单位,被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充分就业村,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11年度计生协会先进单位;2013年被温岭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012年度温岭市科普示范村;2014年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13年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19年被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评为2018年度和合好搭档;还曾被评为妇女之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单位,温岭市廉洁村,道德讲堂。
近年来,金溪村党支部在温峤镇党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廉洁村”创建活动,建立重大事务决策“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公开、联章联签、村级“零”招待等制度,村监委会有序监督,村级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先后被评为2009年度温岭市村级干部“好搭档”、2010年度温岭市级村庄整治达标村、无邪教示范社区、2007、2008年度温峤镇级先进党组织、11年度温岭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度温岭市级先进村(社区)、10年度小康型老年体育示范村、2009年农村文化工作先进村、2008、2009、2010年度综治调解先进单位、温岭市级“廉洁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卫生村,2018年和合好搭档。
金岩村基本情况
本村位于温峤镇西北部,东靠上保村,南连杨公岙村,西邻乐清,北接百丈岩山,交通便利,竹盖线穿境而过。
本村主要产业为葡萄种植,村域总面积913亩,其中耕地面积386亩,山林面积360亩。全村共有自然村5个,小组10个,246户,户籍总人口数829人,本村共有2座集水池,2条河道,3条溪流。
温岭市温峤镇金岩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善,先温岭市温峤镇金岩村在温峤镇的领导下,根据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基层自治组织原则,全面开展村民自治的组织,队伍,服务,卫生,文化,环境,治安等建设,为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社区,建筑成”互助关怀,文明互助”的农村社区而努力拼搏。
楼旗村基本情况
楼旗村坐落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温峤镇东北角,北与大溪镇相连,东与横峰街道相连,温横公路贯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土地面积为0.7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积987亩,山林面积2000亩,境内楼旗尖海拔339米,为温峤镇的最高峰,顶峰建筑壮观,被世人称为温岭的“布达拉宫”,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观光点。
楼旗村共有662户家庭,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023人,另有外来人口12000多人,2007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4亿多元,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六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2万元,居全镇之首。全村现有工业企业168家,其中年产值达上千万元以上的有11家。
楼旗村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9年楼旗村党支部被温岭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誉为“文明单位”、“五好村党支部”和“温岭市村民自治示范村”;2002年又被评为台州市农村“学教”先进集体,同时楼旗村也被定位温岭市市级村干部教育实践培训基地。2006年被台州市委评为“台州市村级党建示范点”,楼旗村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茅洋村基本情况
茅洋村位于温峤镇中心区域,村域面积1.09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50亩,山林30亩,海涂水产养殖面积52亩。村东面沿江厦大港有一个占地27550平方米的绿地公园,园内1453米长的漫步道供人们散步、聊天。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645户1919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人422人,村民代表53人,共产党员64人。
近年来,茅洋村党支部在温峤镇党委的领导下,村两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村级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先后被评为温峤镇先进基层党组织,温岭市“五星级廉洁村”,温岭市和谐村建设“示范村居”,温岭市三八红旗集体,温岭市“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台州市第三批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省级信用村(社区)、浙江省卫生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在获得这些殊荣的同时,推动了村里工作的全面发展,村民福利保障机制也逐步完善,慈善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村集体为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保险率达100%,失土农民保险率达99%,女的55周岁以上、男的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敬老金1200元,天灾和大病可得到村慈善分会的资金救助。
茅洋村处在全国工量刃具行业集聚区的中心地带,村两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引进大小企业30余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茅洋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年年递增,2017年村集体总收入近500万元,人均收入达35000余元。
茅洋村已被纳入温岭市城市新区范围之内,列入全村拆建村。截至目前,已有200多户村民已住进了新小区;还有160多户已成功批下个人建房规划许可证,大部分已建成他们的新房;剩下的200多户在待批拆建中。此外,我们积极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2017年通过整治村验收,村容村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效保洁制度进一步巩固。现在村民生活小康,经济富裕,乡风文明,正享受着党建促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帽岭村基本情况
帽岭村位于温峤镇西北方向,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37户1061人。有党员43人,村民代表54人,2015年集体收入1200元,村民人均收11276元,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耕田面积180亩,山林1030亩,主导产业为农业。
梅溪村基本情况
梅溪地处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山区,三面环山一面海,山多、林多、多水。山林面积占陆地70%左右,离的,海拔不到100米,松樟枫柏,林大高大茂密,果木成片,四季常青,有金黄色的枇杷,红珠绿叶的杨梅,还有桃李各种水果,有上岙上麦坑水库,沙地水门水库,明因前的地下水库,村中间有条大的溪,溪水流过三个村入海,梅溪地方水资源充足,村民不怕干旱无水,全村有623户,分布有五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相隔100至200米,自然村分布于溪两面。大部分老人都能体力劳动和生活自理,因地方环境条件好增长了人的寿命,今后老龄化随着地方条件逐年增多,解放时期地方含梅溪村,人民公社改为五联社,后改为小明因大队,到开放时期改为梅溪村。粮食作物有水稻,各种豆类,瓜菜,经济作物,有甘蔗,西瓜,玉米等各种水果。
南湾村基本情况
温峤镇南湾村位于温峤镇西南部,地域面积2.2平方公里,与杨公岙村相邻,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南湾村共有斗门湾、南湾、火坑、岩头、林楚岙五个自然村。全村户籍466户,共有1458人。其中党员42人,村民代表50人,困难群众30人,低保户7户。村里有山地600多亩,田地386.38亩,村民主要收入依靠农业和养殖业。
山合村基本情况
(原岙口村、横路头村、岭下周村)
原岙口村:
岙口村位于温峤镇西北部,三面环山,环境优美,距离镇政府中心约2公里,东邻桐山资福寺,北与西焦湾村隔山相望,温大公路纵贵村南北,千年古寺祗园寺,山合农家乐和岙口四季青山庄坐落村中,全村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768人,共240户,全村有耕地面积390亩(其中水田180亩,旱地210亩),山林920亩,2014年村集体经济17.8万元,村民主要务农种植及外出经商,年人均收入11080元。
原横路头村:
横路头村位于温峤镇向西5公里处,全村共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45户,1018人。有正式党员35人,预备党员1人,村民代表32人,2015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域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0亩,其中水田210亩、山林2300亩。近年来,横路头村党支部在温峤镇党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贵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廉洁村”创建活动,建立重大事务决策“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公开、联章联签、村级“零”招待等制度,村监会有序监督,村级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先后被评为2007年度温岭市廉洁村、2008年度先进党组织、计生协会先进单位、2009年度市党风建政建设示范村、社会治安先进集体、2010年度温岭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双基工程先进村、全市和谐村居建设示范村居、村庄整治示范村。同时,推动了村里工作的全面发展,村民福利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达90%。
原岭下周村:
岭下周村位于温峤镇西部内,与大溪镇相邻,属于半山区,全村地域面积0.5平方公里,村民小组9个,总户数325,总人口985人,耕地面积399亩园地面积59亩,林地面积1782.5亩,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7152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6.52万元。
上墩村基本情况
上墩村位于温峤镇北面、旗峰脚下,背山面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村域面积0.8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276亩、山林382亩、海涂养殖42亩;全村辖区“东园”、“南园”,“西园”、“北园”、“三碰桥”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433户、1282人。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幸福。
经济状况及指标:随着“工业城”的发展和建设,给上墩村带来了活力、生机和活力发展的机遇,全村以制鞋业为主体,辅以靠务工、出租房屋、经商等的经济收入,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大约为5000万元,农民人均所得收入为18391元;村年收入约200万元;村级总资产1042万;村综合楼建筑面积5190平方米,老村部1132平方米,老人协会100平方米。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达100%、失土农民保险不断增加、5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季度每人发发补助金100元.
许宅村基本情况
许宅村以境内许宅得名,1951年(土改时期)原名焦桐乡第八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改为红丰社,1958年区域调整红丰社划居温峤镇,1961年(体质下放)改称许宅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改称许宅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村内原有自然村4个,目前尚存3个,其中1个废弃。
许宅自然村,据清《嘉庆太平县志.叙山》载:“丁岙,在松山麓,宋丁少云世居于此。于时缘涧被塾十数里,营造亭馆......今地有余桑,庸无尺雉,因宅之慧,讹称许宅。”原名丁岙。位于上街东北1.2公里。村建凤凰山南麓,孟家岙北山麓,温岭至温州公路经此。西有简易公路直通温峤街。房舍分布公路两侧,系一山边线状村落。古居姓许,今多孙、谢姓。
后庄自然村,因当地群众称温峤街东面田垟为后洋,地处其东,故名。位于上街东北1.2公里,凤凰山西麓。与许宅隔山背向,有小岭路相通。西对平原,村舍沿山脚建,系一线状山边村落。杂姓,以黄、刘、戴、孙姓为主。
田洋邵自然村,村周皆水田,又多邵姓,故名。位于上街1.2公里,东北临西月河,西近河头,为一块状水乡村落,今多邵姓。
东寺书院,东依下凤山,村有宋代书院,原称东屿书院,后谐为今名。位于上街东北1.6公里。为一山边小村,3户,仇、林姓。今迁居他处,遂成废村。
张老桥基本情况
张老桥位于温峤镇,建成区北部,距镇政府中心约1公里。东邻浙江工量具交易中心,南接温岭街,温大公路经村西南穿境而过,东北环河,西南靠西源山,村金傍温大公路东北面及靠桐山溪河岸西南而建,为一弧形带状聚落。全村总面积1.57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573人,共565户。全村有耕地面积740亩(其中水田589亩,旱地150亩),山林147亩。2014村集体经济45万元,村民主要从事工量刃具行业,年人均收入11540元。
“张老桥”旧时叫远景大队,直到1983年之后才改名叫张老桥村,至于村名又来,则是为了纪念在西源山修真的张北期。
当年张北期在西源山下的河上修一石桥,方便行人。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举,那桥就叫张老桥,村名张老桥村。
中街村基本情况
中街村位于温峤镇建城区,有温岭至大溪(温大线)穿境而过,辖区有中大街、西大街、莲池路、开元路等几条主干道路,交通便捷,温峤镇中心菜市场位于中大街,是周边集散聚集地。村域面积675亩,全村辖28个村民小组,758户, 户籍人口1987人, 村两委成员8人,正式党员69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民代表75人。村经济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年集体经济收入450余万元。
近年来,中街村党支部在温峤镇党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廉洁村”创建活动,建立重大事务决策“五议两公开”、党务、村务公开、联章联签、村级“零”招待等制度,村监委会有序监督,村级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推动了村里工作的全面发展,村民福利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达100%,失土农民保险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