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好人!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温岭 [切换]

      滨海镇各村村史村情

      2023-10-19 17:06:29发布,长期有效,94浏览
    • 收藏
    • 置顶  |
    • 举报  |
    • 区域:温岭
      • Q Q:867735559QQ在线交谈
      • 联系人:王苏杰
      • 电话:188****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 云好人提醒您: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记录好人好事,歌颂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好人一生平安!本站旗下有《中国好人网》以及各县市《好人网》请记住我们!
    • 信息详情

    发布日期:2023-07-06 10:21 信息来源:市大数据发展中心


    复宁村基本情况

     

    复宁村位于滨海镇东南部。全国解放后宁海庙兴办学校,起校名时有人提议复归安宁,以宁海庙之意取校名复宁小学,1961年(体制下放)红旗社分设4个大队,属地独立出来,以校名取复宁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东升大队,因县内重名,1981年恢复复宁大队。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靠五湾河,与东片居隔河相望,南连百花村,西邻中海村,北靠联海村。系带状聚落,有自然形成的4条直河和多口大河塘,三湾河、四湾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旧时辖王家、楼里、三个炮台3个自然村,清康熙初期建有一个庙宇为伍家堂,后改称宁海庙,全村有11个生产队,486户,总人口1462人,全村地域面积0.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0亩。村民主要从事大棚葡萄种植,浅海滩涂养殖等农业性生产。全村有党员43名,两委成员8人,村民代表43人。

    复宁村人杰地灵,传统文化盈育了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改革发展,头脑活络的复宁人敢闯敢冒,勇于做发展农村经济的弄潮儿,他们与大海为伴,发展海水和浅海滩涂养殖,种植大棚葡萄,走效益农业发展之路,全村人民踏上了康庄大道。

    今日之复宁在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中努力发展自我,效益农业不断发展,四季八节瓜果飘香,村庄主干道路宽阔笔直,户户门前通上水泥路,高楼林立,错落有致,道路宽阔,河道清澈,绿树成荫,路灯锃亮,垃圾集装,环境整洁,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复宁人民,服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决心加倍努力建新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不懈努力。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宁海乡,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宁海乡5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岱石与宁海合并为滨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滨海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新街乡第5村(与现中海村合在一起)。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新街乡第9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新街乡分设五星社和红旗社二个,属地为红旗社,辖现复宁、中海、百花、岱石4个村。1958年10月新街乡改为新街营,属地为新街营。1959年改新街营为新街管理区,属地为三大队(一大队为岱石,二大队为百花,四大队为中海)。1961年(体制下放)红旗社分设为以上4个大队,属地为复宁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东升大队。1981年12月12日,温岭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文件关于地名命名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恢复为复宁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复宁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复宁村至今。

    大事记

    1950年3月   自发组织农会,推选王通江为农会主任。

    1952年       组织互助组

    1953年       互助组合并为合作社,村为民主社。

    1956年12月 实现农业高级合作社,红旗、百花、中心、复宁合并红旗高级社,驻红旗王修定炮台。

    1958年10月   农村大办食堂,实行“粮食供给制,吃饭不付钱”。本村大食堂设在国昌上间。

    1959年11月   三湾河、双条河合并拓宽至河面20公尺,进行疏浚。

    1961年        村购置一台8马力柴油机,建抽水机船,流动灌溉。

    1964年12月  村分派王学根、杨冬生、杨开华、颜传方等30多人赴长潭水库建筑灌溉渠道配套工程。

    1967年11月  发展养蚕事业,原大队屋拆至百亩桑园,加上新建七间二层楼房,使养殖蚕规模扩大。

    1968年5月   五一塘放样围垦。

    1969年10月  三湾河新建设一座水泥桥。

    1971年5月   五一塘再次放样,并着手围垦。

    1972年3月   村购置一台拖拉机,由颜芬才、颜传方担任机手。

    1974年       五一塘围垦胜利完成,土地分村再分到队,种上咸青。

    1975年3月   大队屋从百亩桑园拆回二间,建在三湾下老地方。

    1977年3月   五一塘开始种植柑橘,本村成立专业队,由颜传富、王友青等组成。

    1979年7月    疏浚五湾河,至80年1月完工,河面从6公尺拓宽至24公尺。

    1980年10月   农村生产体制发生变化,生产队开始分成操作组,包产到组。

    1981年11月   操作组包产到户,各组自己落实到户。

    1983年10月   原二间大队屋出卖给王桂生所有。

    1984年11月   土地包产到户第一次调整,3分内不进出,3分外做调整。

    是年,全村开始按上电灯,告别了点灯用油的历史时代。

    1985年        五一塘柑橘开始包种到户。

    1987年11月   疏浚二湾河。

    1988年3月    村内部分道路加宽。

    1989年9月15日   农历八月16下午5时,遭23号强台风正面袭击,又裹挟龙卷风,本村陈冬青家两间房屋倒塌,夫妻俩受伤,损失惨重。

    1992年8月   为改造百亩桑园,南水机埠过西新捞一条支河,河面宽11米,全长130多米。

    1994年3月    复宁、百花、中海三村联合兴办自来水厂,深井打在百花,村里每人交250元安装费。

                  是年,四湾至五湾河道拓宽加深。

    1995年2月    本村通电话,首次安装2门。

                   是年,三湾头造水泥路300米,三湾头桥两座。

                   是年,用电线路更换及改造,实现用电标准村。

    1996年3月    收回五一塘柑橘,由集体进行承包种植。是年,五湾至六湾、四圩至四湾、后河沟等河道拓宽。新建及加宽桥梁5座。

    1997年3月    1、2公路桥胜利竣工,南桥22.5米长,北桥20米长,共投入资金15.5万元。修筑三湾至四湾公路一条。

           8月   卫生改厕,清除露天粪坑380只,全面按上三格式化粪池。

           9月    实现用电合格村,除了上拨资金外,村里投入2.8万元,进行线路线杆更换。

    1998年3月    全村安装有线电视,每户出资458元。

           10月   实施二轮土地承包,三分内不进出,三分外调整。延长土地承包期从1998年起到2028年止,三十年不变。

    1999年3月    全村筑三面光渠道4000多米

           10月   五一塘坦地改造,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机配套的格子化农田。

    2000年       引进颜传巧眼镜厂在本村兴办,复宁有史以来兴办了第一个企业。

                  是年,村内各条道路进行磄碴铺设。

                  是年,全村3600米灌溉渠道安装U型或圆开型管。

    2001年4月   四圩至六湾新建6米宽,1600米长公路一条。建四湾、五湾大桥各一座。

    2002年1月    两条主干道路硬化,分别是宽3米长约1030米和宽4米长约660米。

    2003年1月   完成镇要求的一期土地整理,从五湾河以下南北至六湾河一条道路拓宽及水渠畅通,改成南北向阳田140多亩,五湾下设变压器台一个。

    2004年3月   完成东片二期土地整理,四圩至五湾上涉及总面积290多亩,设灌溉泵站一个。

                  是年,进行老宅基地复耕。

    2006年10月   南片土地征收约2亩,建造成农户住房。

                  是年,在宁海庙南面征地约1亩,计划建设老龄活动室。

    2007年9月    全村进行防盗器安装。

    2008年1月    全村路灯亮化。

                   是年,村内河道整治,三湾河两岸砌石,王家浦支河北岸砌石,其他支河用空心砖砌。

    2009年3月   全村道路边,河道边进行绿化。

           5月   四湾下、五湾下至六湾下进行用电线路改造,全村坦田农户基本解决用电问题。

           6月   建四间二层楼房及添置活动器具,建成老人活动室。征收志明前门及传芬等户土地建花园。

           12月   三湾东岸硬化道路宽3.5米,长约230米,四圩路宽4米,长约250米,总投资10多元。

    2010年4月   引入长潭水,全村更换新管路新水表,户付每只水表费100元,至7月完工,总投资30万元。

    2012年12月  村内道路硬化约3600米。

    2013年1月   投资8万元建村碑一座。

           12月  投资15万元,建1000多米防护栏。

    2014年5月   投资20万元,泰山寺浦至五湾头道路硬化。

           12月  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于2015年完工。

    2016年3月   百亩桑园进行全面平整。

    2017年12月  投入资金10多万元,王家浦道路硬化。

    自然村

    张家里

    300多年前,域地从海涂中形成以后,先祖从现决心村的张家里迁徙过来。位于原永进村上部,先祖勤劳朴实,只图土地辽阔,有田地种。当时域地是盐墩和茅草坦,先祖从现决心村的张家里迁徙距老家只有五里的现域地,择10多亩为地基。那时先祖夫妻俩年轻,日夜为这个家操作,捞河填基,地基前面挖了一口塘,地基后面捞了一条河,河边种上竹筻。先建正透上间和二间的茅棚栖身。培育的后代,代代孝顺,齐心合力,还承祖业,逐步扩展住房,满足人丁兴旺的住宿,后改茅房为瓦房。因为屋透住的全是张姓先祖发展下来的后代,故称张家里。至全国解放时,形成了正屋七间平房,两横楼各三间四面楼。时光展转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开始富足,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屋透里张姓后裔们纷纷改建为大寨屋,祖宅开始发生变化。进入改革发展大潮,聪明睿智的张姓后裔,致富奔小康,在获取丰硕的经济成果中努力奋斗,逐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按规划要求,拆建成通天四层楼房和小康型住宅。至此张家里的祖宅地上的房屋荡然无存,地基按土地整理方案,竹筻捞光,河塘填埋,改造成一片肥沃的粮田,现实的张家里已成为承包责任田,农户种植了作物。

    蒋家里

    先祖从现金清镇卷桥地方的蒋桥迁徙过来,择地栖身,位于原新民村的中部,因宅地居住的全是蒋姓后裔,故宅地称为蒋家里,先祖在蒋桥因宅地住房紧张,他头脑活络,善于吃苦耐劳,他看中了现域地土地广宽,有利可图,决心迁徙于此,刚结婚后就携妻到这里的海坦地发展,在一片茅草地上搭茅棚栖身,夫妻恩爱,勤劳苦干,在栖身处划8亩左右土地为后代立下宅基地。夫妻俩在基地周围捞抱守河,内河岸种竹筻。立正透,建上间和两二间茅棚,然后向两翼发展。蒋姓后裔秉承祖先勤劳朴实的精神,精心耕作,种植粮食作物,粮食年年有余,随着日子逐步好起来,子孙后代勤俭治家,还承祖业,逐步改茅棚为⽡房。至全国解放时期,已建起了13间在当地规模不少的屋透.在党的英明政策感召下,蒋氏后裔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经过人民公社化,农业学大赛,投身于改革发展大潮,奔向了小康社会,住房也发生了多次变迁,过去的平房,改变大寨屋,发展小康型,三层、四层以上的立地房,全部按照规划点搬迁,于是富起来的蒋家里人们随着时代潮流,上世纪的九十年开始将原祖宅上的住房逐步拆除,向前面的居民点推进建新房,老宅地上的原房屋无有一间。新世纪开始祖宅地进行整改,抱守河埋填,宅地改成良田,祖宅基只有年长者,依旁四周环境还能说出印象。

    楼里

    楼里自然村是颜姓一个家族的居所。当地有句俗话说:“十里新场颜,九里破江爿”,意为地域之处的十里有颜姓居住,箬横方向的九里地域住有江姓,说明颜姓和江姓之广大。楼里颜氏家族先辈是现在的邻村中海住过来,但前辈还是现塘下地方的腰塘迁徙过来,撮屿山地方就有颜家祠堂,从塘下至复宁地方遍布着颜姓后裔。从中海村迁居至复宁的颜姓先辈勤劳俭朴,家境富足,在老宅无法扩展的情况下,就近地迁居,到现复宁选址建起楼房,当时的当地普遍是茅棚或小屋的景况下,显得尤为耀眼,故宅地取名楼里。

    居住到楼里的先辈是四兄弟,长兄义明到长屿中岗修道后,一起迁居实为下面的三个兄弟,分别是老二义良、老三义春、老四义耕。择取复宁这块约8亩的土地为宅基,在宅基后面和右面挖河道填高屋基,率先建好正屋七间,三兄弟分设居住,尔后逐步发展两凤翼、两横楼和前透,建成了26间之多时,为像模像样的五凤楼,宅地周围种上风水筻,兼得风水又防贼盗,整透屋出入就前门一条路,至全国解放时该屋透保存完好。随着人口的增多,年代久远,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拆建,原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辈所捞的河道全被填埋,改造成良田。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富起来的楼里人追求生活质量提高,改畚斗楼为三层、四层楼,有的另地建造,有的在老宅改造后的规划地上新建。至此,从未改变过的原老宅上破败不堪的西头二间还存在,其两层的上间历经多次修缮,又进行过重建后还保存着,供族人祭祖共用。

     


    永进新村基本情况

     

    永进新村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北部,离滨海镇驻地约3公里,东与永安村接壤,南交坦永公里,廿四乡河,西同镇靖村为邻,北靠金清外港。2018年8月7日市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永进村和新民村合并成立新村。因两村合并前有永进村,故取永进新村之名。旧时村里辖张家里,蒋家里两个自然村,大多姓陈、冯、蒋、孙、李、张、王。 2001年4月长潭水库扩容,库区的蔡友日和蔡金华听从政府号召,从长潭的平田乡迁移到本村,分别安置在原新民和永进。村域面积约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8亩,全村19个村民小组,730户,2128人。村级党支部和村民委员共19人,党员74名,村民代表80人,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158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原新民还是全国农村固定观察调查点。

    永进新村,新中国成立以来,虽属于两个村庄,各自管辖,但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同心朝着爱祖国,为乡民,发展村级经济和集体事业,造福百姓的共同目标努力奋进,在多种经营,发展社队企业中率先垂范,先后兴办壳厂、轮窑厂、农海副加工厂、搬运站,时为温岭全县颇有名声的村级经济基础,广大群众收益年年递增,集体经济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员的带领下,村民们敢闯敢冒,立改革潮头,拟发展思路,闯创新路子,广开致富门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小康型住房和别墅不断兴建。笔直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轿车已是寻常百姓家庭的交通工具,环境卫生不断改善,村容村貎进一步改观,美丽乡村的容颜彰显了水乡特色。集体福利事业得到发展和提高,全体村民实现医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立,休闲场所不断扩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实现,全村人民已经领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团结拼搏,艰苦努力,敢创特色,奋力争先,乘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列车向前奋进。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始有横河庄。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振清自治区,3年(1914)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属地为振清自治区下河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下河乡,24年(1935)3月全县210个乡镇调整为15镇,48乡,属地为横河乡。7月编保为二区横河乡13保(新民)、15保(永进),民国25年(1936)8月以二区及三区部分乡设新河区,29年(1940)7月,乡合并,横河与蔡洋合并为河洋乡,属新河区河洋乡,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河洋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河洋乡分蔡洋,又分为横河、镇靖、必胜三乡,属地为镇靖乡第13村(新民)、15村(永进)。    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未为变动。1956年(合作化时期)镇靖乡分设新民社(辖现闸南、新民)、永安社(辖现永进、永安、永丰)、永镇社(辖现镇靖、永胜)三个,属地分别为新民社和永安社,是年全县行政区域调整,3月并乡,横河、镇靖、必胜三个乡合并为横河乡。1958年10月撤销区制,成立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营),属地为新河人民公社横河营。1961年(体制下放)属地分别为胜盟大队和永西大队。文革期间永西大队改名为永进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新民村和永进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新民村和永进村。2018年根据温政函〔2018〕103号文件《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滨海镇村规模调整方案的批复》,新民、永进两村合并成立永进新村村,于2018年8月20日揭牌。

    大事记

    (原永进)

    1971年   白蟹塘围垦。

    1972年   反修圩围垦。

    1973年   牧场圩围垦。

    1989年   全村支河疏浚3000米。

    1990年   全村用电线路改造,方柱换圆柱。

    1993年   向新民村购买地下水(自来水),付集资费5.2万元,时为权属各半,(后来镇靖村也向新民分去,原集资费三村分摊负责,权属形成三股),同时全村安装自来水管接入户。

    1997年   剑门港“金清新闸” 建成后,金清港外港拓宽,本村壳行围、白兰围设立弃土场地200多亩。

    1999年   张家里桥老桥改造,主、支河全面疏浚,总长1552米。

    2001年   三湾河河道护坡砌石。

    是年,长潭移民蔡友日一家迁入本村落户。

    2002年   全村低压电网建设改造400户,使用电能表,每户负担150元。

    2003年   新永路(圣帝庙东边路至新渡头)道路硬化,全长847米,投入资金33万元。

    2004年   腰塘路道路硬化,全长506米,投入资金20万元。

    是年,全村主干道安装路灯。

    2005年   三湾头平水闸至永安村界的十字支河疏浚。

    2007年   全村主干道路路面硬化2300米。

    是年,村内每户安装防盗器。

    2008年   全村内塘支河河道砌石。

    2009年   75省道南延,经过滨海,涉及本村,被征地35亩,17户村民被拆迁房屋23间。

    是年,在老村部西边建设公厕一座。

    2010年   开始建造5间四层新村部,同时建凉亭一座,立村碑。

    是年,长潭水引进,废除地下水,全体村民饮用长潭水。

    2011年   村内道路两旁全面实施绿化亮化,全长约4000米。

    是年,撤销新港渡轮渡,从此结束了两岸过渡历史。

    2012年   按示范村要求全面进行绿化带砌石,在村部东边建造污水池一只,3队到7队建桥梁一座。

    是年1月,颜友富、项恩先及班子成员出资祝贺新村部建成,举办全村人参加的100多桌酒宴。

    是年,向每户村民发送晾衣架一只。

    2014年   3队至7队、8队至10队、9队连接线道路路面硬化。村内支河疏浚2000多米。

    是年,安装天网工程。

    是年,建设居家养老活动中心四间二层楼房。

    2015年   粮食功能区建造水沟,全长2000米。

    是年,在吴兰方老地基建造污水池一只,全面实现污水纳管。

    2017年   环境整治,村内30多口内塘清淤。

    2018年   全村机耕路路面硬化3200米。

    (原新民)

    1963年   建壳场。

    1967年   发展柑橘种植,新港岸泥堆上全种上柑橘。

    1981年   年初与原横河公社合办一座20门的轮窑,称南支窑。

    1984年   独立建办一座24门的轮窑,称北支窑。

    是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调查点。

    1985年   钻深井,造水塔,不仅全村人民喝上地下水,还供给永进、镇靖两村,吃水人口达3000以上。

    1995年   村主干路硬化。

    2002年   支路硬化。

    2003年   主干道路按上路灯。

    2004年   卫生改厕。

    2005年   长潭水引进,废弃地下水。

    2006年   更换自来水管。

    2007年   实施垃圾袋装化。

    2008年   路旁绿化植物树2000多米。

    2010年   建公园约5亩,设广场、活动场、假山,有绿化,有休闲处。

    2011年   四口河塘进行砌石。

    2012年   新建五间三层楼房的村部。

    2014年   在公园处建一座凉亭。

    2016年   进行污水纳管,建污水处理池三只。

    是年支路拓宽硬化。

    2017年   河塘清淤14口。

    2018年   将自来水管全面更换PE管。

    2018年   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原新民、永进两村合并成立永进新村,于8月20日揭牌。

    2018年11月   原新民砖窑厂场地22.31亩出租,租期5年,每亩每年租费17110元。


    东楼村基本情况

     

    东楼村是现滨海镇政府驻地,因地处下楼自然村,其“下”相对于方位的“东”,1961年体制下放分村时曾取名下楼大队,文革时期改名为东风大队,1983年改制时合从前两村名中一字,取东楼村之名。东接海新村,南连新湾村,西邻镇中村,北靠新胜村。老湾河、二湾河沿村际南北而过,系块状聚落。旧时辖下楼、陶家里、三甲里三个自然村,辖地紧邻扬名太平县的肖氏小学,富甲一方的下楼里自然村也随之扬名。土地改革时颜氏后裔的几间房屋给当时的镇海乡设立政府办公机构,后扎根下来并逐步发展,2001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是新政府的驻地,域内政府层面的公共服务场所较为集中,现有镇海卫生院,滨海供电营业所、镇中心幼儿园、台州银行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境地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的集散地。全村域地 1平方公里,14   个生产小组,470 户,1390 人口 ,颜姓居多,有陶、郑、王、李等姓。现耕地面积450亩,主要种植葡萄、水稻等作物。

    东楼村人民纯朴友善,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车壳、屯鯜鲶、钓弹糊,做墨篰,村民们各显神通,狠抓副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东楼人敢立潮头,以远见的目光,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个私企业,发展效益农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全人民积极配合,创建了工业园区和宏泰家园,而建成规模相当的居民住宅区。村民住房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板屋,逐步向高楼大厦发展。平坦的水泥大道,路旁绿化,亮化工程,移动通信,自来水,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了生活质。东楼村人民,紧密地团结在村两委周围,同心合力,拼搏进取,乘坐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扬帆奋进。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民国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新场乡, 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新场乡18保, 34年(1945)12月裁撤区署、调整乡镇,新场与塘下合并为新塘乡。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新塘乡,1950年从新塘乡析出成立镇海乡, 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与现新胜村为镇海乡13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镇海乡分设为镇中社和新农社,镇中社辖现镇海、新湾、东楼、镇中、新胜五个村,新农社为现新农村。1958年10月撤销区制,成立新河人民公社,后实施军事化管理,下辖生产大队(营),属地为新河人民公社镇中营3连。1961年(体制下放)镇中社分为五个大队,属地为下楼大队,文革期间更名为东风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东楼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东楼村至今。

    大事记

    1971年,团结塘开始围建,本村围垦土地108亩。

    1978年,在二湾河建造三间二层楼房的村部。

    1980年,兴办发电机组,购置24马力发电机组,村民照明用上电灯。

    1981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1990年,建金山公路,村里无偿奉献土地,村民尽义务造公路。

    1992年,三八街落成开业。

    1996年,实施卫生改厕。

    1999年―2005年,期间配合政府为利欧企业扩展征地45亩,前期为19.661亩。

    2002年,为建造中心幼儿园征地15亩。

    2003年,增设2台变压器,共180KV。

    2004年,坦田建造机耕路。

    2006年,建造六间四层楼房新村部。

    2005年―2008年,期间配合政府开发工业园区,征地168亩。

    建造三甲文、颜福冬前门、12队三座大桥。

    2008年,老村部翻建。

    2008年―2014年,村道硬化5000余米。建老人协会三间二层楼房。

    2009年是,河道砌石1000余米。引进长潭水。

    2011年,在市政府公开拍卖15亩商住地,建宏泰佳园。

    2011年―2017年,开展污水纳管。实施天网工程。

    2014年―2017年,为新建滨海中学征地约25亩。

    2018年,为配合新河至五百屿连接公路,拆除房屋38间。建停车场4个点。

     


    新北村基本情况

     

    新北村,地处滨海镇南部,原属新街镇北部,故名。经考,时为1961年第一次体制下放时期。现有人口930多人,村域面积0.613平方公里。古时为汪洋,宋时为滩涂,明时围垦为陆,以讨海、晒盐、养殖为生。清时,受海禁影响,一度成荒地。后逐渐人群迁入,形成颜、莫、陈三大姓氏为主,方、洪等姓并居的村落。时以种植传统水稻、经营水产等为生。

    解放时期,国民党残部盘踞大陈岛,多次以兵骚扰。1950年3月,在本村开展了温岭史上著名的新街剿匪战斗,后建成纪念馆,是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村原属滨海乡。

    1950年,今新北村、民生村、新东村三村合为新街乡第三村。

    1958年,成立新河区人民公社。新街改新街营,本村时为新街营第七连。

    1959年,新街营改为新街管理区,本村为第七大队。

    1961年,体制下放,建立新街人民公社,本村为新北大队。始有今村名。

    1983年10月,取消人民公社名称,恢复乡建制,本村改制为新街镇新北村。

    2001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撤销原新街镇,横河乡,镇海乡,合并组建新的滨海镇,本村归属滨海镇新北村。

    大事记

    1977年,落实居民点“一”字建设规范拆老建新206间房屋。

    1982年,全村通电。

    1988年,新建新北村与马路村连接大桥。

    1993年,实现居民饮用自来水及全村接通有线电视。

    1994年12月,由温岭市滨海镇岱石片老年协会发起在本村兴建滨海革命纪念馆,1996年1月竣工落成。

    1996年,全村开展卫生改厕。

    1999年,村主干道北昌路路面硬化。

    2002年,村综合办公大楼建设工程投入施工,次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7年,完成温岭市村庄整治达标村建设。

    2008年,完成温岭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标建设。

    2009年,完成台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达标建设。

    2011年,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启动运行,同年,村邮站建设运行。

    2015年,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2016年,村文化礼堂建设竣工及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永定村基本情况

     

    永定村位于镇海乡东侧,东接雨伞村,南至雨伞浦支河,西经二湾河,北与定海村、雨荣村的支河为界。整个村设有九个生产队,耕地面积600多亩,主要分部在三塘片,有400多亩,还有南北洞济圩和南北草碎圩200多亩。

    大事记

    1922年当时本村居繁荣大队二片,经本片干部讨论决定,在三塘建筑渠道方便灌溉。从原来用水船放田头灌溉改为在埠头灌溉,渠道建筑总长度2800多米。

    1982年在原繁荣大队协助下,本片再投资建设输电线路,改变过去家家户户点灯油照明,三塘也由柴油机改为电机灌溉。

    1986年-1988年筑起了主干路一条,长度1300多米和机耕路3900多米,总长度5200多米。改变过去主要道路狭窄和农田机耕不方便局面。

    1989年原雨伞村的二片,经上级批准,进行分村,本村定名为永定村,成为一个正式的基层组织。

    1993年新建村部二层楼房两间,改变了成立基层组织后无办公地点和会议室的局面。

    六、1994年二湾桥被损后桥倒路断,阻碍了交通,当年重新修道。

    为了改变稻田积水,改良土地,1994年疏浚洞济公圩五条河道,宽度11米,总长度1400多米。

    由于河塘污染,村民饮水不卫生,有害身体健康,1994年接通自来水,总投资11万多元。

    由于全村电压不平衡,离变压器远的曾至日光灯难以启动,1996年改建变压器墩,将原设在北端机埠处移到村中心位置,这样基本平衡了上下段电压高低。同时与定海村合用的变压器改为本村单独使用。

    1997年建造永定大桥一座,建筑8米宽的村道公路1300多米,总投资26万多元。

    1997年卫生改厕,消灭了露天粪坑。

    1997-1998年改道电线,核定为用电合格村,总投资15万多。

    1998年建设防渗渠道6800米,垃圾田头独自过水,改变过去尽是漏洞的三塘泥筑渠道,极大地减少水的浪费,大大加快流量和田块进水,总投资11多万元。

    十四、为了发展村民文化生活,1998年架设闭路电视线路,总投资14多万。

    1999年搞二轮土地承包,经村三套班子和党员、队长、村民代表讨论确定,采取承包土地大调整,所有耕地全面丈量,除每人自留地八厘和集体应留部分机动田外,全部承包到户。

    历史沿革

    1953年10月,土地改革后,党在农村政策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在农村组建农会,当时农会的范围就是雨伞庙的东南西北一带区域。牟宝玉任农会主任兼村政委员,主持领导村日常工作。

    土地改革后的雇农、贫农和部分下中农分得土地,由于农具不足、资金短缺、无力抗御自然灾害,又重新出现了阶段性分忧现象。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由农会牵头,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4年春,应有福、林光巨等率先组织了互助组,后相继建成十个互助组、调工组。

    1955年初全村组建的十个互助组大多数都发挥了集体生产的优势,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也有少数互助组由于经验缺乏出现解体现象。十月,随着合作后的高潮到来,党要求广大群众联合起来走农村合作化道路,成立农村初级合作社,由农户投资入股。当时由应春生任社长,副社长为应有福、沈传定、徐从权。

    1956年冬,在上级党委统一部署下,掀起并社高潮,至年底全部农户参加高级社,土地为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采用季节包工和常年包工制,推行三包三定一奖责任制,以定额计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农业合作社在农村呈现出一片新面貌,社会主义道路方针基本上得到了保障。党中央颁发农业纲要40条给合作农业指明方向,在机构上实行并大社,被列为雨伞营庄。

    1985年九月,贯彻县四级会议精神,动员大办人民公社,取消区乡编制,建立新河人民公社、镇海管理区、雨伞营。人民公社的体制在农业生产上按一大二公,要求实行劳力。耕牛、农具领导四统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管理民主化。同时兴办食堂化有两个时期。当时口号鼓足干劲搞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在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鼓足干劲争上游,多快好省实现社会主义,违背了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原则,大搞浮夸风,一平二调共产风,左倾错误思潮盛行造成失误。

    1960年11月贯彻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十二条紧急指示的精神,整一平二调共产风。

    1961年2月恢复社员自留地,六月解散公共食堂,口粮到户。9月区设社撤销雨伞营,建立镇海人民公社雨伞生产大队,就是本村的前身之一。

    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恢复评分记工的按劳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在此期间雨伞生产大队改为繁荣生产大队。继后改为雨伞村民委员会。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各地书写毛主席语录活动,大搞红色海洋。8月开始组织红卫兵,面向社会大破四旧,一批珍贵文物和资料被毁。12月份在踢开党委闹革命口号下,本大队成立文革小组。

    1967年5月,大队成立造反战斗队。

    1970年8月,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进行党委一元化领导。支部书记应春生、徐正玉为组长,应传达、林益清任副组长。

    1975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大搞水利建设,疏浚河道、挑土填荡,平整土地。

    1979年后,农村实行经济改革。

    1982全面推广家庭联产责任制。

    1984年实行土地小调整,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九月24日由原来的雨伞大村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划分为五个村,本村为其中之一,即永定村村民委员会。 


    永胜村基本情况

     

    永胜村位于滨海镇境北部,廿四弓河南岸,二湾河与三湾河之间,

    距镇政府驻地东楼约2.3千米。1949年解放初期属河洋乡。1950年划

    属镇靖乡,与今之永丰同称第7村。1956年并属横河乡永镇社。1958

    年编属永安营,次年并属横河管理区,1961年称横河公社金星大队。

    1978年改称永胜大队。1983年始称今名,属横河乡。1998年改属横

    河镇。2001年并属滨海镇。

    原辖永胜、长大楼、徐家里、泥城里、叶家里、王家里、老屋里、

    前西屋、下西屋、阮家里等大小10个聚落。现按新的村庄规划统称永

    胜,村名寓永得胜利之意,下辖12个村民小组。原聚落或复耕或废置。

    面积0.75平方千米,总人口1283人共427户。共有正式党员44人,预

    备党员1人;村民代表49人。村民大多迁居廿四弓河南岸,呈带状分布,

    杂姓。

    永胜村地处河网平原,村域总面积830亩,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总面

    积720亩(其中全村耕地面积668.16亩),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和葡萄、西瓜等经济作物为主。近年来永胜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为宜居乐业之地


    五联新村基本情况

     

    五联新村是2018年8月8日,由原汇合,鲤鱼,临江,必胜,丰收五个村合并而成。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级社时期,原五个村合在一起,称三联村,1961年分没,今又合并。五村合一的新村,带上史名“三联社”的“联”字,故取名五联新村。东靠金清大港,与金闸村隔港相望,南连金清大港,与闸南村,平安村隔港相望,西邻路桥金清镇大浦村,北依后塘河,与金清镇上塘,圹上,卷桥隔河相望,系块状聚落。属地可谓四面环水,其西面在大浦村接壤处边上,有一条通往路桥和椒江的下梁港口水道。市道金山公路穿境而过。地域面积3.74平方公里,43个村民小组。1539户,4583人,全村耕地面积3116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158名。并村以后的2018年11月15日建立党委,下设以片为单位东南西北中五个党支部。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是滨海镇最大的一个村。旧时辖台南里,水刺村,川里,陈家里,管家里等自然村。五联新村是沿海平原水网地带,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历史以来是农业生产的优质资源。经过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资源有效整合,田方路直。改革发展过程中,道路硬化,桥梁建成,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从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发展,大棚葡萄、柑橘、淡水养殖,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打桩队,机械生产,造纸加工等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劳务输出,外出经商,服务业提升,是助推域内村民奔小康的后盾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五联新村刚成立不久,似襁褓中的婴儿,村党委,村委会将依靠全体村民,精心呵护,关心,培育,团结一致,不断努力,上下求索,引领全村人民迎着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阳光,奋力前进。


    新中村基本情况

     

    新中村位于镇域东南部,因其地正对新街集镇中街故名。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东靠五湾河,与东片居隔河相望,南连中南村,西接前街村,北邻后新街村。三湾河、四湾河穿境而过。旧时辖徐家里(上徐、下徐)、后张家3个自然村。全村张、徐为多姓,还有陈、王、林、朱、莫、泮、颜等姓。现今全村为15个生产小组,374户,1189人。986亩耕地面积。

    新中村人杰地灵,村风淳朴,是文武能人辈出之地,为救国救民贡献自己,肥育了红色文化底蕴。清朝年间就出过多位文武秀才;抗日期间邱光荣同志与日本鬼子展开激烈搏斗,失去左臂;全国解放时期多位人士投奔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实现全国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朝鲜战争爆发,我村有志人士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志愿军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与武器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战斗,并取得胜利,先辈的光辉业绩永驻心间。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村人听党话,跟党走。发扬先辈革命精神,战胜各种困难,大力开展优美乡村建设,从一个贫穷的乡村发展成现代小康村,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工业生产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水泥大道四通八达,路旁绿化靓丽,路灯光艳,高楼林立,穿着华丽,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岱石乡,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岱石乡3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岱石与宁海合并为滨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滨海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新街乡第二村(与现前街村合在一起)。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新街乡第3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新街乡分设五星社和红旗社二个,属地为五星社,辖现新南、中南、新中、民生、新北、后新街、前街7个村。1958年10月新街乡改为新街营,属地为新街营第五连1961年(体制下放)五星社分设为以上7个大队,属地为新中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新中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新中村至今。

    大事记

     1950年10月,组织“农会”,推选朱妙增为农会主任,徐正玉为会计。

    1951年9月,斗地主,除恶霸,分田地,把地主、富农的土地,分给贫雇农。

    1952年7月18日,7号台风,降雨6昼夜,平原水深5.8米(吴淞标高),早稻全部淹没。

    1956年村域内有人力打稻机打稻,逐步告别历史来的稻桶。

    1957年12月,政府建造湖鳗水库,王光亮、林明法、林明云3户共11人从库区迁入本村。

    1958年4月,7个村合议围垦五星围,本村净增面积120多亩。

    10月,农村大办食堂,本村大食堂设在上徐东头上间。

    1959年11月,三湾双条河进行合并拓宽至河面20米。新中小学开办。

    1961年6月11-8月21日,71天仅降雨147毫米,严重干旱,晚稻无法下插。

    1962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140天未下透雨,严重影响绿肥生长,早稻秧田无水。

    1963年春旱严重,春耕无水关田,部分早稻推迟插秧。9月10日-12日,受风力10-12级的12号台风影响,稻肚打碎,10月晌虫危害,导致晚稻严重减产。

    1964年11月-12月,两个月不雨,冬季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2月,按上级指示,分派民工赴长潭水库建造灌溉渠道。

    1968年5月1日,新街镇五一塘围垦放样和动工,我村分担围垦任务。

    1971年5月1日,五一塘再次放样,开始围垦。

    1974年8月18-22日,台风暴雨,五一塘塘门打开决口,我村派人堵塘门。

    1976年本村开始拖拉机田间作业。

    1979年7月,本地大面积开始种植杂交稻“汕优10号”。

    11月,开始疏浚五湾河,至80年1月完工,河面由16米拓宽至24米,河床加深0.5米。五一塘3600株柑上墩。

    1982年农村生产体制发生变化,个别生产队出现包产到组。

    1985年土地承包到户,承包期为15年。7月29-31日,6号强台风正面袭击本地,拔树倒屋,降雨量408.9毫米,损失惨重。五一塘柑橘承包到户。

    1986年开始安装电灯,结束过去煤油灯历史。

    1987年11月疏浚二塘横河,河床平均加深0.6米。

    1989年9月15日  农历8月16日下午5时,23号台风正面袭击,又裹夹龙卷风,复宁、中海、泰星三村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我村损失较为惨重。

    1990年新中小学新校舍(即三间三层)建成。

    1995年本村实现通电话,首次按上2门。早稻开始推广塑盘育苗抛秧轻型栽培技术。

    1996年新建域内新街中街至三湾、三湾南北公路各一条。新建域内新中大桥、新街浦三湾大桥各一座,于1997年3月25日竣工。收回五一塘柑橘,由村进行集体承包。

    1997年4月,安装有线电视。

    8月,新捞五星围支河一支,长313米,宽12米。修复五一塘,每人出资100元,全村出资10065元。新建三湾至下徐,张家里后门东西走向公路各一条。 接通百花自来水厂地下水,家家户户用上清洁自来水。

    8月18日,11号台风袭击,五一塘倒塌,海水倒灌,柑橘枯死。开展卫生改厕,清除露天粪坑285只,按上三格式化粪池,每户出资50元,其余由村集体负责。

    1998年11月,五一塘,五星围造地改田,于1999年5月完工。疏浚新中与前街交界的五湾下支河一条,全长630米。

    1999年10月,新建五湾下与前街交界的小拖拉机桥一座。

    11月,新建防渗渠道8500米,三个固定机埠。完成海涂养殖承包。

    12月,延长土地承包期,进行小调整,承包期从1998年开始延长到2028年止。

    2000年1月,校网调整,新中小学并入新街中心小学。

    2月,疏浚五湾大河,本村长度638米。

    3月,疏浚三湾大河,解决河床抬高,提高蓄水量。 疏浚五湾下与民生交界支河一支,全长630米。

    5月,建设用电标准村,投入46万元,改换7000多米底压线和100多根6-10米电线杆,增设80KV变压器一台。

    6月,建设村卫生室一间,投入资金10000元左右。

    10月7日,三湾南北汽车桥招标建造,12月4日竣工。

    10月13日,三湾头公路硬化,投入资金13.28万元,12月4日竣工。

    10月29日  三塘支河疏浚。

    12月4日  新东浦大河疏浚,总长1010米。

    2001

    3月6日,四塘支河疏浚,总长600多米。

    3月18日,新前路、学前路以及三湾下两条支路硬化总面积10424平方,投入61万余元。

    2002

    1月10日,从颜如明东边到四湾河中心路填平塘渣,全长1000余米,宽4.8米,总造价2.2425万元。建造五湾大桥,造价7.86万元。

    1月28日,正良后门至五湾大河,下徐东边至五湾大河铺设机耕路。

    1月30日,三塘和四湾里水泥桥两座同时兴建,总投资31.8万元。

    2004年8月13日,“云娜”台风登陆,本村倒塌房屋12间,损坏几十间,所有大棚西瓜全部受损,损失惨重。

    9月17日,进水渠道U型槽全面改造。机耕路重新加高,总投资50万元以上。

    2005年10月20日,新建村部综合楼,五间两层,设置大小会议室和办公室。配置电脑、电视机、桌椅凳,投入资金32万元。11月-12月,在村部前建篮球场,健身场和凉亭一座,投资2.5万。

    2008年5月22日,全体村民为四川汶川大地震捐献爱心款9170元。

    2009年12月28日,实施长潭水库饮用水,改变了村民地下水饮用,户投一只水表费100元,村投资金30万元左右。

    2011年9月20日,实施天网工程,在全村安装九个录像探头,投入资金5万元。

    2012年10月,在三湾河岸安装防护栏,总长400米,投入6万多元。建成村邮站和便民服务中心。建造10021平方米水泥路面,总投资 100多万元。

    2014年2月,更换健身场活动器具。

    9月,徐道友后门道路改造,由原来3米加宽到5米。

    2015年6月,道杰前门道路改造,由原来4米加宽到6米。

    2016年5月,村部前门,张家横塘,三塘横塘,淤泥清理。

    11月,粮食功能区道路硬化。

    12月,全村进行污水纳管。

    自然村

    张家里

    清末时期,当辖地刚形成之时,张姓始祖,为躲避灾难,从浪岙迁居于此,择地建房,挖河填基,建一透约10间的房屋。因张氏宅地,故称张家里。

    张公始祖来此只生一子,其子生了六子。人口逐然增多,原住房紧张,开始移居。始祖六个孙各自在老宅左右再造宅地。随时间逐步推移,民国年间,土匪骚扰不断,为防土匪抢劫,新建的宅地四周挖河,自己进出用吊桥通行,夜里桥板起吊,任何人不能进出,故称围塘里。后来又在这个边上又发展新宅地,称之为新屋。一个张家里,形成3个宅地屋透,取名为“老屋里、围塘里、新屋里”都属张氏始祖后裔,其建造房屋和格调基本相似,占地面积各为2亩左右。现今的张家里老宅全被改造,形成了排屋。

    陈家里

    陈家里,又称篬篱里。清·同治年间,陈姓始祖迁徙于此。路桥区金清镇那边的九郎山脚下立有陈姓祠堂,本村陈姓后裔每年的清明等节日,都到这个祠堂祭拜。其实来新中村的始祖,是从路桥区金清那边的新市街方向迁徙过来的,九郎山祠堂是我们新中村陈姓始祖的前辈。来本村的陈姓始祖,当时家际十分困难,发现这里海涂无际,坦地辽阔,具有浅海渔利之果而来此,择地选基,建茅房搭居舍,有了栖身之处。勤劳俭朴,家际富足,改茅棚为房屋,形成12间的不完全正透。至民国年间,土匪敲榨出现,在2亩多的宅地周围捞河,并在内岸用毛竹片穿成篬篱,前门造了一个台门,因此“篬篱里”的宅名,周边人们都非常熟悉。全国解放后原宅舍的房屋开始沉陷和倾斜,至今倒塌的倒塌,拆迁的拆迁,移居的移居,只有一间上间和几间破旧房还保存着,记述着陈家里、篬篱里的宅地历史。

    徐家里(即上徐、下徐)

    清嘉庆七年(1803)徐公丕隐率家人,从黄岩金清后正鉴仓三城迁入太平金清港南蔡洋庄大坛三荡(现为滨海镇境内),俗称后徐,为港南迁居始祖,然后只手置良田数千。丕公育有六子,后择地分居,定前、中、后三宅为徐氏家人居住地。二子承升(字康法)和三子承凤(字康瑞)住前徐,即现今新中村,又称徐家里;四子承才(字康平)和五子承龙(字康登)住中徐,即现今联海村;长子承魁(字康元)和六子承榜(字康标)住后徐,即现今永丰村。

    然,徐家里(前徐)又分为上徐和下徐。

    徐公承升、承凤兄弟俩知书达理,双双都成清太学生(是当时国家级太学生,实为秀才,相当于现今的研究生),还承祖业,丕振家声。来地后捞河、填基、建房,成20来亩的大宅院,四面环水,建一台门,并立旗杆一副,宅地后取名为上徐。因人丁兴旺,大宅地难以再发展住房,承升大部分后代在这块宅地东面再造大宅基,占地面积相近,住房间数相当,整体面积相似,故取名为下徐。承升之子贤庚(字慎镐、号庚甫、学讳应梅,是养生,相当于秀才)纳票赈济山东,例授盐运司,诰封中宪大夫,家庭富裕,在大宅地东南建三层炮楼一座,为宗亲和乡民躲避土匪抢劫栖身之舍。

    现今坐落在这里的两座大宅院,几经风雨飘摇,迁居的迁居,拆建的拆建,宅地周围高楼群立,留下的几间残墙破壁和两个上间,在美丽楼房的旁边,记述着以往历史的回忆。


    泰星村基本情况

     

    泰星村,位于镇域西南部,以境内旧时泰星庙得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红星大队,因县内重名,1981年恢复泰星大队原名。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东靠二湾河,与岱石村隔河相望,南连马路村,西邻新河镇咸田王村,北依泰山寺浦(以泰山寺得名),与新湾、镇海村隔河相对,系块状聚落。老湾河和金山公路穿境而过,域内泰星庙已近200年历史。旧时辖围塘里、大厂里、叶家里、江家里4个自然村。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647户, 1939人,多颜姓,还有李、王、张、蒋、叶、江、金、方等姓。村有耕地面积1200亩,从前一直是纯农业村。1998年新街镇在域内发展工业区,村两委审时度势,在密切配合的同时,建立了村级工业园,为工农业并举,发展第三产业,奠定了发展经济的扎实基础。

    泰星村沐浴在改革发展的阳光下,由单一水稻种植的传统农业,迈向效益农业,发展各类经济作物,除了普遍性的大棚葡萄和大棚西瓜外,中棚番茄、菜椒、各种豆类等多种经营。

    大事记

    1965年,建办碾米厂。

    1969年,兴办墨厂。

    1976年,村办五金厂。

    1978年,全村通电,家家户户亮上电灯。

    1989年9月15日,遭受23号台风和龙卷风袭击,全村损失巨大。

    1990年,中心路硬化。

    1992年,钻深井,建水塔,家家饮用清洁地下水。

    1993年,新建泰星小学(原校在泰星庙里)。

    1996年,兴办石棉瓦厂。

    2000年,创办村级工业园区。

    2005年,建5间2层新村部。

    2006年,坦田捞河造桥。

    是年,建设机耕路、水渠、机埠。

    2019年,全村机耕路硬化,

    是年,投入亮化工程,全村按上路灯。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七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图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1914)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岱石乡, 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岱石乡4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岱石与宁海合并为滨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滨海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横径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横径乡第4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横径乡分设利民社和兴丰社二个,属地为利民社。1961年(体制下放)利民社分设为马路、泰星2个大队,属地为泰星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红星大队。1981年12月12日,温岭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文件《关于地名命名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恢复为泰星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泰星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泰星村至今。

    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徐徐覆盖大江南北。水网地带,纯农业生产的属地,就是在改革发展的进军号下,奏响了发展二三产业的乐章。发展工业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于是建立工业区,提升产业链,历史赋予的时代潮流,形成不可阻挡的态势。

    1998年,当时的新街镇党委政府决定建立工业区,选址在靠市公路,为集镇边缘的我村。此时正值二轮土地调整时候,广大村民积极配合,村两委坚决支持镇委政府的工作举措,在充分做好调查研究的同时,把握工作方针和导向,倾听村民意见,配合镇委政府落实规划,入农户,走田头,与农户签订土地征收合同。经过日夜工作,在短时间内征收了130亩土地,为新街镇(现为滨海镇)的工业区规划画上句号,从此“台州北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温岭市金维工艺编织有限公司”、“温岭市新华日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0来家企业落户。在逐浪滚滚的发展工业态势下,村两委在大力协助做好镇工业区建立的同时,发展了村工业园,征地4亩,并盖了厂房,服务于发展企业的生产家。

    在镇工业区引领下,又有村工业园配合,助推了个体、联户、私营企业发展,产业链不断得到提升,为发展工业经济超越了预期设想,为地方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致富奔小康抒写了美丽篇章。


    宁海村基本情况

     

    宁海村,位于滨海镇域东部,其地临海,紧靠建在复宁村的宁海庙,以保乡里安宁,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和平大队,因县内重名,1981年恢复宁海原名。1988年析出海新村。距镇政府驻地0.5公里,东接联海村,南连复宁村,西邻海新村,北交东林村。三湾河沿境而过。旧时辖前王家、后王家、伍家里、李家里、阮浦棚里、染布棚里(又名泥城里)5个自然村。大多王姓,还有伍、陈、宋、李等姓。全村有10个生产小组,382户,1188人口,可耕地面积,包括海坦地1063亩。

    宁海村取名于安宁和临海,意味着宁静和依托海域发展的向往。自域地建成以来,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愧对百姓之事,以稳健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前进。全国解放前后,全体村民在农业生产的同时,晒盐、耙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孕育了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获得了丰满的经济收入,逐步改善生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先辈们走出了那条有着百年晒盐和几十年耙墨历史的尽头路后,晚辈们赶上改革发展的大潮,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其地之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大棚葡萄、大棚西瓜、桃子等作物;或兴办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外出打工、经商,人们都获得了丰硕成果,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全体村民的通力协作下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大道四通八达,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人们荡漾在鸟语花香的美丽环境之中。

    大事记

    1992年是年,钻深井一口,建自来水塔一个,供本村、海新村、新湾村、东楼村、镇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饮用。

    2000年1月至12月底,建造6米宽水泥路2条,共1500米;3米宽水泥路4条,共2500米。

    2000年7月,建泵房两座。

    2002年是年,三村350亩坦地纳入市级万亩良田改造,建6条5米宽砂石路约1800米,20kv泵房一座。

    2005年6月,全体村民开始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12月,三湾头伍家堂桥和伍家里后门两座桥梁改造。

    2006年是年,建安春桥、宁海南河三湾桥、宁海中心河机耕桥共三座。

    3月,三塘田全部进行土地整理,经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8月,全村生态河道整治6.5公里,通过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9月,全村植树6.5公里,通过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12月,改造伍家堂三湾大桥(26×5米)。

    2007

    是年,新建村部综合楼,五间三层楼。

    2008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湘平、市统计局局长柳怀瑾、市总工会主席叶奇泉在滨海镇人大主席张惠玉、镇长陈智明陪同下,来我村结对,和村两套班子成员一起在府前路两旁植树,并合影留念。村河塘砌石23口。

    4月,伍家堂浦砌石、种树680米,经市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6月,温岭市级授予宁海村“温岭市级文化俱乐部”称号,并由王仁丹带队参加温岭市第二届文体俱乐部运动会趣味比赛,获得了集体第二名,得三枚铜牌及奖状。

    9月,举行新村部综合大楼落成典礼,市人大党委会副主任曹湘平、市统计局沈新强副局长、市总工会主席叶奇泉、利欧、明华、华太以及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出席,并合影留念。

    10月,在原水塔旁,建老人活动室三间二层楼和公共厕所一座。新建篮球场、游乐场各一个。完成污水处理池建造,铺设管网4000米。

    11月,创建台州市级生态村、温岭市级文明村、温岭市卫生村、温岭市级“百村绿化”示范村、温岭市级“奔小康,关心下一代”示范村,全部验收合格。

    12月,全村达标工程通过市级验收合格。

    2009年是年,在万亩良田的农业园区,与联海、镇海联合建造5.5米宽大通道。

    2011年5月,建3条砂石路面机耕路路基,约1500米。

    2012年1月,三湾路和十字路分别拓宽3米和2,5米砼路面,总面积122不。96平方米。

    5月,在现新村部处建三间二层楼的老人活动中心和公共厕一座。

    10月,宁海村北河砌石300米。

    2013年是年,原万亩良田的农业园区,与联海、镇海联合建造5.5米宽大通道,本村段约700米路面硬化。

    2015年5月,制订本村(2015-2020)村庄规划。

    2016年是年,原万亩良田的农业园区,与联海、镇海联合建造5.5米宽大通道,本村段路面拓宽到10米。

    2011年6月,原2011年5月所建的3条约1500米砂石路面机耕路进行路面硬化。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雨伞乡, 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雨伞乡7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岱石与宁海合并为滨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滨海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雨伞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雨伞乡第1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雨伞乡分设繁荣社、联友社和光辉社三个,属地为光辉社,辖现宁海、海新、联海、四塘、靖海、东林6个村。1961年(体制下放)光辉社分设为宁海、联海、四塘、靖海、东林5个大队,属地为宁海大队。文革期间,国际环境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人们祈求和平心理迫切,于是改名为和平大队,1981年根据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和平大队更名为宁海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宁海村。1988年宁海村分设为宁海、海新二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宁海村至今。


    鑫港村基本情况

     

    2018年8月20日由泥涂、江滨两村合并成立的鑫港村,“鑫”有财富兴盛之意,地域紧靠金清港带其“清”字,新村而故名。

    鑫港村位于镇域东北部,东邻金清港,与金清镇上盟村隔港相望;南靠金清港,与永进新村隔港相望;西连金闸村;北接金清集镇,系扇状聚落。从前三面环海,域内淡水靠河塘储存,且水质仍较咸,后来有了抽水机,在域西金闸村的金清港引水,水管跨过近百米的金清外港,域内人们出入金清集镇,原来依靠北面的摆渡,有了这根水管,居住在村西的许多村民以水管为桥沿行,地理环境较差。因新金清闸出水排放要绕大弯,1961年12月开始金清外港截弯取直,次年2月完工,与原新民村南北隔开,紧接着金清外港疏浚,所挖泥土将环村域西面和北面海港填埋,与金闸村和金清集镇连在一起,“水管桥”拆除,原北面的摆渡移至南面,与新民村沟通,新金清闸以东的金清大桥建成该摆渡取消,从此地理环境得到较好改善,还为增长经济提供发展优势。旧时辖祠堂里、长大厂、路廊、四斋等自然村,徐姓和冯姓居多。全村地域面积108.95公顷,耕地面积784亩,12个村民小组,441户,1310人,党员47名。2018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

    鑫港村俗说风水宝地,旧时有双八卦湖,是全国罕见的水网地带亮丽风景线。鑫港村人杰地灵,先祖入域绝大部分是逃荒避难而至,他们勤劳加勤奋在这里建家园。全国解放,人们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不断改善自己生活。改革发展,有着聪明睿智的鑫港人踏浪奋进,发展造船业,成为域地被誉为“全国沿海乡镇造船三大基地之一”的一分子,沿港岸滩涂布满船舶修造厂。依托金清集镇辐射,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二块工业园区在村域东西两侧摆开,占地面积近百亩,展示着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农业面貌焕然一新,大棚葡萄、大棚蔬菜似白浪翻滚,效益农业为村民鼓起了腰包。农民生活较好改善,村南在金清新港截弯取直中堆叠的近公里泥山,规划为居民点,建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字形摆开。

    沐浴在改革发展阳光中的鑫港人,以矫健的步伐,正在迈向新时代的光辉大道,为创造美好未来作不懈努力。

    鑫港村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振清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振清自治区下河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横河乡下河村,24年(1935年)实行保甲制,7月编保为二区横河乡14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横河与蔡洋合并为河洋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 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河洋乡析蔡洋,又分为横河、镇靖二乡,属地为镇靖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镇靖乡第13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分设联盟社、新民社、永安社、永镇社四个社,属地为联盟社。1958年10月,撤销区制,成立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营),属地为新河区人民公社,永安大队(营)。1959年春,全县大队(营)调整,境地横河、必胜、永安合并为横河管理区, 1961年(体制下放),全县恢复区制,下辖社队,以管理区为单位建立人民公社,属地为横河人民公社。紧接着联盟社分设为泥涂、金闸两个大队。上世纪50年代初横河公社各生产大队在泥涂村外围的滩涂上围垦,其中桩头、决心、平安三个大队分别在1970年、1972年、1974年迁入居民,同时分别建立以原村管辖的生产队,在此基础上横河公社以其三个生产队成立农牧场,后改直属农场。1983年(改制后)人民公社和大队改为乡村制,7月7日横河公社直属农场的三个生产队增设为江滨村( 44户,180人,160亩土地),属地为横河乡泥涂村、江滨村。1998年8月19日,横河乡改制为镇,属地为横河镇泥涂村、江滨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泥涂村、江滨村。2018年根据温政函〔2018〕103号文件《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滨海镇村规模调整方案的批复》,泥涂、江滨两村合并成立鑫港村,于2018年8月20日揭牌。


    东林村基本情况

     

    东林村位于镇域中部,因地处二湾河以东,林姓较多,又有前林自然村故名。东连靖海村,南接海新、宁海村,西靠二湾河与新胜村隔河相望,北邻雨伞浦与永定村隔河相望,系块状聚落。2008年东林变电所建设在村内,摆五公路沿村北雨伞浦而过,2017年30米宽的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穿村而过。旧时辖前林、梁家里、颜家里等自然村。全村有   11个村民小组,450户,现有人口1332人。全村地域面积0.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1亩。村民主要从事大棚葡萄种植,滩涂养殖,现有大小企业10家,村两委班子成员6人,村民代表43人,中共党员39人。2019年村集体可支配资金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2万元。

    东林人艰苦朴实,继承先辈们的勇于拼搏,勤劳致富,开垦扩耕,福荫下代的传统美德,种田地、讨小海、晒盐、车壳,吃苦耐劳,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后,走效益农业发展之路,发展大棚葡萄种植,开发滩涂养殖,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使东林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创新,艰苦奋斗,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以项目促整治的策略不断推进了新农村事业建设,东林村民生活得到全面改善,高楼林立,别墅成群,道路笔直,绿化成荫,村民们深得了丰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其三塘是现在的三湾,此时已有境地,为繁昌乡辖下。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宁海乡,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宁海乡12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岱石与宁海合并为滨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滨海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雨伞乡第4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雨伞乡分设繁荣社、联友社、光辉社三个,属地为光辉社,辖现东林、靖海、四塘、联海、宁海5个村。1958年10月雨伞乡改为雨伞营,属地为雨伞营二连。1961年(体制下放)光辉社分设为以上5个大队,属地为前林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东升大队。1981年12月12日,温岭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文件关于地名命名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恢复为东林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东林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东林村至今。

    大事记

    1971年  团结塘围垦,本村获得土地94亩。

    2003年10月  雨伞浦东林段道路硬化,宽6米,长1266米,总投资448164元。

    2006年  全村基村农田改造,新建机耕路4400多米,建造进排水水渠4440多米,新建泵房一座,总投资70多万元。

    是年10月  占地7亩的温岭市电力局110KV变电所——东林变,在本村落成。

    2008年4月  29口内塘清淤。

    是年  完成长潭引水工程建设,全村人民喝上清洁自来水。

    2010年  228省道南延,途经本村王家圩坦田,征地0.6868公顷(13.029亩)。

    是年  市电力局对我村进行农网改造。

    2011年9月  老村部拆老建新,建成了四间三层框架结构的新村部。

    2012年10月  新建路灯和污水处理池,投资2360000元。

    是年11月  市委书记周先苗来村调研。

    2013年9月  市委书记周先苗来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是年12月  沿海高速连接线本村征地71亩,村民拆迁房屋33间。

    2014年1月  市委书记周先苗来村指导工作。

    2014年10月  中心河疏浚,全长2350米,投资126900元。

    2015年8月  中心路半边拓宽部分硬化,投资251000元;硬化机耕路5227米,投资461000元

    2015年11月  建成一幢占地1700平方的11间三层综合楼,总投资金358800元。

    2018年8月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排水水渠1610米和中心河节制闸,投资688000元。新建公共厕所一座,投资220000元。

    2019年6月  实施自来水一户一表改制工程,投资1520000元。

    是年8月  台州市委常委温岭市委书记徐仁标来村调研。

    《温岭地名志》记述的前林自然村,其实不是一个屋透,是六个屋透组成。1961年体制下放时,原光辉社分设四个大队,属地北面邻村现永定村,居着林姓人家两个屋透,有小林家和大林家之称,属地林姓六个屋透组合成前林家,故在建大队时,以前林家自然村取其大队名——前林大队。

    前林的先祖是从路桥区横街上林迁徙过来。后辈人记得,先祖在上林地方因宅地狭小,无法发展。属地海涂围垦而成的一片茅草坦,又靠近海边,先辈林景贵兄弟代图鱼盐之利组织迁徙于此,来到这个地方,各自择了宅基地,分别都捞了河塘,既加高地基,又为洗涤之用。现在的后裔们还能记着第一代过来的林景贵生三个儿子,光洁,光焕、光祥,“光”字辈后是“必”字辈。是来此的第二代,可惜景贵一起过来的兄弟代无法回忆,现在只能忆说的六个屋透里形成前后二排,一字型摆开,前排两个屋透一为来此第三代的林启明,二为来此第二代林于土,后排屋透分别是必寿们一个透,必仁们一个透,应传们一个透,必达们一个透,他们都是来此的第三代。

    前林人奋发图强,艰苦努力,各个屋透的民众逐步富裕起来,到达第三代后,从茅棚向小屋转变。全国解放时,基本上都住上了瓦房,有的还建了畚斗楼。上世纪农村学大寨时,普遍都建了大寨屋,2017年境地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从西端的大石线到东部的沿海高速,穿村而过,前林六个屋透的后排四个屋透全部拆迁,大家都住上了小康型房屋。而前排的二个屋透,也进行拆建,祖宅全面改造,至此前林的自然村屋透已无法辨认。

    靖海村基本情况

     

    靖海前隶属东海滩涂,围垦时期失传。据太平县志载: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东部沿海已筑至三塘,历史上三塘全称,靖海是三塘的一块圣地。

    靖海,地处太平(今温岭)邑东20公里,邻海。民国十九年(1930)前以三湾得名称三塘,尔后行政划分编东区十保、十一保、十二保部分版图,繁昌乡辖下。民国廿五年(1936)改新河区雨伞乡辖。

    雨伞庙原名靖海庙,村以庙而得名,解放后(1949)改雨伞乡三村,1955年7月转高级社称光辉社七大队,大跃进时期(1958)雨伞营二连,1962年体制下放原名靖海划三个大队即前林、靖海、胜民。和平村有部分划靖海。文化大革命(1966)时期靖海视为四旧改名红光,改革开放后恢复靖海村原名。

    靖:古代称平定秩序,现代称平安吉祥,先贤赐给宝贵地名必将存世永恒。

    靖海位于温岭东部40里,地理东经121.4,北纬28.3坐标。居民区南界联海,西邻宁海、东林,北靠雨伞,东接四塘。全村土地57公顷,坐落在三、四塘居民区24公顷,另分布九夹黄家围、颜家围、洞济公围、张家坦、南草碎围、东风围、团结塘七处,其中团结塘湿地4公顷,东南接近地下泥湖礁,东北瞻泱西门口。

    靖海属东海滩涂围垦,地形显隆,三湾延东200米,清代·乾隆31年,海潮溢,三湾堤坍,后经加固距今240年。历史上通过开沟凿河,种植抗碱先锋作物,使土壤降碱到pH值呈中性。民国时期居民区以粮食作物为主,五湾以东瘦田属排碱改造性时期,上半年水稻下半年撒播抗碱花豆。地下水位一般60至80厘米,台风过境往往造成突发性水灾,由于咸闸较近,淹没时间不会超过二天二夜。

    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全村共有78户人家,人口311人,至2011年这61年来靖海村人口发展到1166人,其中男性585人,女性581人,人口比解放初增加3.75倍。

    靖海村解放后土地面积虽增加南草碎围、东风围、团结塘仍属于人多地少现象。自改革开放后广大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分别出门经商,兴办企业,运输业,种养殖业等,涌现出一大批经济界人士。如今楼房幢立,道路交通方便,公路两旁花木成荫,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教学童年入幼儿园,少年进小学,青年考中学进大学,力求有智人才。

    靖海村在上级政府的关怀下,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村部一幢崭新楼房拔地而起,健身体育有球场,单双扛、秋千等。休闲圣地有凉亭及多处石桌、石凳、石椅,环境得到改善。退休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如今靖海人——求学者,努力奋发,心想事成;为官者,廉洁清正,遵循法规;为农者,勤劳致富,五谷丰登;经营者,公平诚信,顾客盈门;企业者,保质保量,财源广进;幼年者,活泼可爱,好学上进;中年者,奋发图强,事业有成;老年者,健康长寿,合家幸福。靖海人、共谋宏图、振兴中华。

    大  事  记

    乾隆三十一年(1766)

    海塘围至三塘,三月半台风登陆,海水瀑涨,三塘和二塘堤塌,漂没无数。

    道光元年(1821)

    六月初一日午后一时至三时,日食,天黑如夜。

    咸丰四年(1854)

    7月5日,暴风骤雨,海潮泛滥,居民湮没。

    同治十三年(1874)

    7月,台风过境,晚稻淹泡,棉豆无收,茅蓬倒塌。

    光绪七年(1881)

    7月18日,台风过境,番薯、豇豆、棉花无收。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霍乱流行,死者甚多

    宣统三年(1911)

    八月,大雨,平地水深五六尺。灾后霍乱流行,死者无算,棺材售罄。

    中华民国

    元年(1912)

    命令男子剪除发辫,禁止妇女缠足。

    9年(1920)

    7月14日,狂风暴雨,历三昼夜,洪潮泛滥,许多灾民无家可归。

    10年(1921)

    8月18日海潮泛滥,冲毁稻禾房屋,茅厂漂浮,淹死人无数,海上三桅漂泊靖海境内,雨后霍乱流行。

    12年(1923)

    10月9日,海潮又泛,淹死人无数,灾后霍乱大流行,重症者即日死亡,荒野僵尸随处可见,村内三官檀林立。

    24年(1935)

    蔡立鑫开设十六匹动力碾米厂,名誉闻名温岭,是温岭机械之始。

    27年(1938)

    9月21日,侵华日军在镇海乡登陆,守军用迫击炮还击,登陆未成。

    30年(1941)

    4月26日正值农历四月初一土匪乱,吴赖疤匪勾结海山匪徒劫掠,发片纸、抢闺女、烧民房、拷财、倒米缸,民不安宁。

    33年(1944)

    强制壮年每人担谷80斤到永嘉枫林,行程200里,历经2个月,苦者甚年,怨声载道。

    37年(1948)

    3至4月,保安队叶乃霖通匪,联海村徐家人在箬横抓住他押回雨伞,将叶乃霖设徐家祠堂(今雨伞小学)活祭后,枪毙在三湾耶稣堂南,靖海村境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

    是年,蝗虫暴食稻禾,晚稻极度损失。

    是年,靖海村妇女管夏姐等8人自发组织宣传队,宣传土地改革政策,并跳起秧歌舞。

    是年,林兴富等6人成立儿童团检查通行证,保卫地方治安。

    10月,办冬学识字。

    1951

    3月,实行土地改革,12月底完成。

    7月,参加抗美援朝大游行。

    1952

    4月,铁甲虫大爆发,小麦收成减半,秧苗受害。县政府在靖海开灭虫现场会。

    7月18至23日台风登陆,稻上漂舟。

    是年,建洞济公闸,坦田每户兜谷十斤。

    是年,办教学速成班。

    8月,全村组织村民卖余粮。

    1954

    是年,捞三湾河。

    是年,乡信用合作社成立,村民入股。

    1955

    2月,完成全村疏浚廿四河义务。

    是年,围垦南草碎围,年关大雪关塘门。

    是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2月,村部安装有线广播喇叭,村民听到中央新闻。

    1956

    是年,负担捞二湾河义务。

    1957

    1月,完成五湾河加深加宽疏浚义务。

    是年,拔晚稻拼坵,水稻纹枯病大发生,损失惨重。

    1958

    是年,靖海办小农场,县下放干部历经二年。

    11月食堂制,粮食供给制,吃饭不付钱。

    1960

    是年,大旱,廿二洞闸咸水倒灌到新河寺前桥,河底咸青开花,坦田荒芜,长芒稗草籽猛涨每斤12元作种。

    是年,百姓生活极度困难,出现浮肿病。

    1962

    是年,体制下放到生产队核算,自负盈亏。

    1963

    是年,春旱,关田无水,人拉燥犁保季节。

    1964

    11月,劳大寨河,填长里湖150米。

    12月,乡干部颜秋带领村民到长潭水库浚河,历经1月。

    1965

    是年,疏浚五湾河直落浦。

    1966

    是年,东风围围垦,颜秋任指挥,郑雪聪带队。

    是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扫四旧操家。

    1967

    是年,批斗干部视当权派游行。

    1968

    6月中旬连续低温,早熟早稻花而不实。

    是年,“三忠于”狂热。

    1970

    是年,兴建村部石板屋。

    1971

    是年,声讨林彪反革命叛党叛国罪行。

    11月团结塘围垦开始,南北塘取土筑堤,历经2年。

    1972

    是年,批林整风。是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

    1974

    8月18-22日,台风暴雨,损失惨重。

    1975

    是年,东风围柑橘专业队成立,应光荷任队长。

    1977

    是年,东风围专业队房屋兴建。

    是年,东风围柑橘专业队授温岭县先进集体称号,县政府奖励拖拉机一台。

    1979

    是年,全镇开展扫盲运动,村里开办夜校。

    1981

    建立农田联产到户责任制。

    1984

    是年,全村通电照明。

    1985

    是年,粮食购销改为合同制。

    7月29至30日,六号台风过境,拔树倒屋稻禾损失惨重。

    1990

    是年,东风围柑橘到户管理。

     

    1993

    是年,秋季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7

    是年,台风过境,海瀑、东风围、团结塘堤坍,农作物果树等毁灭。

    1998

    11月,土地承包小调整(第二轮)。

    2000

    是年,三湾道路硬化,建水泥路面长1800米,宽6米。

    2001

    是年,靖海村面包车站至温岭路线通车。

    2004

    是年,村部大厦落成。

    8月14日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水稻及经济作物受损较大。

    2005

    8月6日,台风“麦莎”凌晨登陆,对我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8月16日省委组织部调研工作组到我村了解党支部书记应锡明抗台先进事迹。

    2006

    是年,国家免缴农业税开始。

    是年,村部建日月凉亭。

    2008

    是年,靖海村评为温岭市科普村。

    4月2日,台州市委书记张鸿铭、市委副书记周国辉等前来我村调研农业发展情况,先后踏看了老五农庄。

    是年,建成三湾西路,全长800米,宽6米,跨越两座桥梁,缓和了三湾道路车辆拥挤局面。

    2010

    是年,福星桥至四塘宫道路硬化,长500米,宽5.5米的水泥路面。

    2011

    是年,靖海居民区建十条机耕水泥路面,全长3000米,宽3米。


    滨兴村村基本情况

     

    温岭市滨海镇滨兴村于2018年8月9日成立,坐落在镇政府南边方向,由原岱石村和百花村合并而成。地域面1.4平方公里,22个村民小组,703户,2102人,耕地面积1599。共有正式党员85人,预备党员3人。自2018年11月15日建立党总支部,下设南片党支部、中片党支部、北片党支部。地城状况系块状落,东靠五湾河,南连王家涌,西依二湾河,北部山寺浦。

    滨兴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水稻、蔬菜、葡萄、西瓜为主,工业以机械配件加工、制帽为主。

    近几年来,村两委负重拼搏,以创建文明村为体,努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造新风尚,争取上级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全村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实施环卫生活垃圾日日清,大小道路全面硬化,自来水、路灯全面覆盖,村内建有卫生室、村邮站、便民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文化广场、健身房活动室、托老中心、外来人口之家、农家书、文化长愿等服务设施。

    2007年以来,村先后荣获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台州文明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台州市民主法治村等称号。

    近年来,村两委先后又经过文明村、美丽乡村的创建、村规民约的修订,三改一、五水共治行动等改善了村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素养,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村党支部带动全村走出了一条党建、经济、民生、健康等工作相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演兴村党支部通过强大的堡核心地位,带领全村百姓开倒出具有地城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篇章。到2018年止取得了60多个荣称号,我们期待在建的引领下,村的明天更为宜居更为璀璨。


    海新村基本情况

     

    海新村位于滨海镇政府驻地东,1988年7月温岭县人民政府同意县民政局将宁海村划分为宁海、海新二个村,海新才有独立村,东接宁海村,南界中海村,西靠二湾河,与东楼村隔河相望,北邻东林村,系块状聚集。14个生产小组,403户,1167人。党员37人,村民姓氏有颜、肖、叶、陈、张、王、蒋、李、应、牟、毛等11个姓,其中颜姓居多。旧时辖肖家里、旗杆里,后祠堂、叶家里、颜家里5个自然村。村内建有一所滨海镇中心小学,其前身为肖氏小学。一所滨海中学,2019年9月迁到新校区,老校含并给小学。镇前路穿村而过,二湾河紧紧依偎。全村11条交结的河道,其中包括草碎圩人工挖成的有4条,分别是七塘坦田1-3号是1993年凿成,中心河1995年凿成,四湾下支河1996年凿成,草碎圩2002年凿成。8座桥梁中2座是老人捐款建成的石板桥,以老人名号命名大兴桥、义员桥,因年久破损1996年改建水泥桥后,1998年村村通公路又重新改建成公路桥。

    全村地域面积0.56平方公里,耕地923亩。有史以来海新人民农忙务农,农闲讨小海,凭着自己聪明勤劳的睿智,艰苦努力,团结奋斗,发展生产。改革开放后,实现效益农业,发展大棚葡萄、西瓜、蔬菜,开发滩涂养殖,淡水养殖,大批年轻村民兴办企业、外出经商、务工,二三产业不断增强,从而踏上了致富道路,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万,人均纯收入16835元。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带领全村人民大力推进环境整治,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实现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齐头井进,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金闸村基本情况

     

    金闸村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北部,金清闸(廿二洞闸)北侧,东邻泥涂村,南靠金清大港,西邻汇合村,北与路桥区金清镇相接壤,地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是滨海镇管辖下的一个中等人口独立村,现有本村人口1900人,685户,外来人口1000多人,辖3个自然村。下设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16.2亩,其中水田911.2亩、旱地105亩。全村党员49名,村民代表46名。本村是滨海镇的一个工业强村,滩涂造船业发祥地之一。近年来,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全村大小个体私营企业120多家,涉及造船、模具加工、化工等行业,农业方面以发展大棚葡萄、蔬菜、农家乐为特色。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道路硬化、路灯建设。投资80万元,全长1.5公里的金闸大道硬化;投资41万元,全长598.7米的中心村道路硬化;投资29.8万元,全长1055米,中心路主干道硬化;投资0.8万元,在全村范围内建立17只垃圾箱,生活垃圾袋装化,聘请专人清扫集中处理,垃圾日日清;投资50万元,接入长潭饮用水工程建设,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投入50万元进行了村部综合楼建设,同时进行了社区服务标准化配套建设,设立了党员电化远教室、会议室、档案室、青年活动室、支部书记、村民主任、治保调解、护村队、民兵、妇女、人口计生、财务、监委会等组织办公场所,设立了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站。建立了老人“星光之家”,老人活动室,投资7万元建造了2个健身活动场所。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生活日渐富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村民安居乐业。

    南临金清大港与闸南村、新民村隔港相望,东与泥涂汇村隔江相望,北交金清镇,西与汇合村隔港相望。

    金闸

    因地处金清大港和金清闸以北,村以闸名,简称金闸。曾有完小一所,后撤并入横河小学。

    垃圾汇

    其地有一水汇,旧时因垃圾、淤泥汇集于此,原名垃圾汇,合演变为今名。与天仙汇隔港相望。系一点状聚落。旧时以浅水捕捞为主要副业。

    天仙汇

    地以汇名。据传古时有一修行老人居此,人称神仙,故名。为一点状聚落。

    历史沿革

    民国24年(1935),属横河乡。

    民国20年(1931)属下必乡。

    民国33年(1944)属必胜乡。

    1949年6月新河区建立,金闸属必胜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必胜乡第3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横河、镇靖、必胜3个乡合并成横河乡,本域称三联社。

    1958年(大公社化时期)属新河人民公社必胜营。

    1959年3月属新河人民公社横河管理区。

    1961年9月属新河区横河公社,称金闸大队。

    1983年(改制后)称金闸村。

    1989年属新河区横河乡,称金闸村。

    1992年5月属横河乡,称金闸村。

    2001年10月撤销横河镇、新街镇、镇海乡建制,合并设立滨海镇。本域称金闸村至今。


     

    马路村基本情况

     

    马路村位于镇域西南部。民国前域有军队驻地(扎营于现新横经村显圣庙),而在现马路村建了一条700多米长,10多米宽米的马路,用来马匹驯练,故以这条马路得名。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东靠二湾河与新北村隔河想望,南连新西村,西邻新河镇下莫村,北接泰星村,系带状聚落。老湾河和金山公路、塘五路穿境而过,1920年前后域地建有莫姓祠堂,后办过私塾,1957年拆除。旧时辖伍份头、前伍份、三份头王、老屋里、楼里、王家里、向西屋、应家里、张家里等9个自然村。多莫姓,还有徐、张、陈、颜等姓。现今全村15个生产小组,总人口1440人,482户,耕地面积900多亩,坦地150亩。

    马路村人勤奋苦干,吃苦耐劳,传统民俗文化较为浓郁,舞龙舞狮一直延续,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和新兴文化发展,各类舞蹈和奏鼓自然萌发,如今的马路村不仅摆脱了过去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传统民俗和现代文化交融辉映。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道路绿化,宅地美化,河道清洁,环境优美。衣业生产效益提高,工业生产兴旺发达,高楼林立,别墅点辍。信用社设立具中,为本村经济发展的助力。每当节日庆典,传统活动和新兴娱乐双驱齐动,载歌载舞,热同非凡,全村人民荡漾在欢乐和章福的日子之中。


     

    民益村基本情况

     

    民益村位于廿四弓河南岸,四福河东畔,南邻新农村,东楼、二塘庙村,老湾河穿插一、二、六、七队之间,村东西中心南北中心河纵横全村,网格化混凝土道路,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市政府所在地20公里。

    村2011年入全国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名单。2014年全面完成“美丽乡村精品村”工程项目,全村环境清洁环保,优美宜佳。

    村有耕地1050亩,人口1537人,农业的支柱产业是大棚葡萄,工业有机械加工、齿轮制造、塑料制品及汽车坐垫材料制造。2013年人均收入18326元。

    清康熙年间,陈氏祖先从塘岙里移居于此,故称“塘岙陈”。随着时代的变迁,现有姓氏63姓,系汉族。


    前街村基本情况

     

    前街村位于镇域南部,村域是1923年建成的新街小集镇的范围,与建街时村民聚居于街南(前)居多,故取前街之名,后来街道不断向南延伸,村落境域几乎在历史悠久的小集镇内。东接新中村、南连中南村,西邻新西、马路村,北靠后新街村,块状聚居。村集经济文化于一体,菜市场、超市、服饰、电器、五金等商贸旺盛,域内有新街中小学各一所,中学于2007年迁拼到滨海镇中学,小学升格为滨海镇第三小学。民国初期建关庙一座,二湾河穿境而过。全村有11个生产小组443户,1243人,包括五塘海坦地110亩可耕地面积有750面。

    村以商荣,商为民系。先辈从前来此,以讨小海为生,集镇也以卖小鲜建立。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村民也逐步富庶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集镇,振兴商贸事业,小集镇的规模成倍扩大,以中心街为向四周拓展,令人距(mm)

    展示了雄姿。个私企业,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商贸发达,绝大部分民居得到改善,沐浴在小康社会的村民们,笑逐颜开,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村民们迈向新时代的步伐更加强有力。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ー年1766七月。海潮暴、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已修筑至六糖,可见此时始有我村域地。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多镇,多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石乡,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借石乡4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借石与宁海合并为演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各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演海乡,195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新街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新街乡第4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新街乡分设五星社和红旗社二个,属地为五星社,辖现新南、中南、新中、民生、新北、后新街、前街7个村。1958年10月新街乡改为新街营,属地为新街营第四连,1961年(体制下放)五星社分设为以上7个大队,以序数取名,属地为第四大队,后改为前街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前街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前街村至今。


     

    前王新村基本情况

     

    滨海镇前王新村位于滨海镇西南三公里处东与新南村接壤,南与箬横镇连接,西与新河镇连接,北与新横径村和新西村连接,区域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本村属于沿海平原水网地带,土壤主要为东海沉积成因的水稻土,肥力条件好适宜于水稻与其他经济作物的生长,土地资源并不充足,人均耕地仅为0.83亩。

    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光照适宜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高气温35.2C极端最低气温-5.7°。全年无霜期23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年降雨量1450mm,最大降雨量2069.1m,最小降雨量902.5mm。年降雨量相对集中在3-4月的春雨期、6月的梅雨期和79月的台汛期。由于地处沿海常年风大年平均陆地蒸发量达1286.4mm。

    本村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2038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低于全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本村范围内没有文盲但大多数受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不高。本村曾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温岭市村民自治示范村”、“温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文化特色村(文体类)先进单位”。2003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评为“2003年度目标考核先进集体2005被评为“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前王新村党支部共有党员7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14名村民代表101人,前王新村现有大学本科生60余人。前王新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包括五一塘葡萄园租金50多万元村内小企业共8家在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

    温岭市委、市政府及滨海镇领导都十分重视前王新村的发展,2015年温岭市委副书记、市长徐仁标作为村第一书记结对前王新村市委组织部还专门派公安局中层干部任前王新村专职副书记现前王新村采取以建设带项目以项目促整治的策略,不断摧进新农村建设。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抓农村经济建设,针对本村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大胆改革、积极创新、艰苦奋斗,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治、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使前王新村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发生更大变化。


    四湾村基本情况

     

    四湾村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部,南与四塘村接壤,西与雨伞庙村连接,北邻永康村,是一个纯农业的行政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07户,现有人口1507人。全村地域面积0.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10亩。四湾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大棚葡萄种植、西瓜种植等农业性生产工作,全村现有大小企业7家。村两委班子成员共9入,村民代表47人,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1人,流动人口9人,村党支部书记梁福初,村委会主任颜雪林,村监会主任应明法。

    近年来,四湾村采取以建设带项目,以项目促整治的策略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村两委针对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大胆改革、积极创新、艰苦奋斗,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使四湾村的村民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发生根本变化。2008年以来先后被上级评为“台州市生态示范村”、台州市“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温岭市“村庄整治达标村”、温岭市“生态示范村”、滨海镇“党建工作考核先进集体”、滨海镇“武装先进集体”和台州市文明村等荣称号。


    湾下村基本情况

     

    湾下村位于镇域北部,因其地有在老湾河东岸边的大寺湾下宫(原名崇善寺)故名:东接镇靖村,南靠坦永公路和廿四弓河,与二塘庙村和民益村隔河相望,西邻决心村,北连闸南村和平安村。旧时辖、学堂上、冯里王家里、罗家里4个自然村。现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563户,1630人,耕地面积570亩。2017年人均收入达16300元。党员49名,村民代表47名。湾下村地处滨海镇北大门,是抗战时期温岭县第二任县书记李先导的故里,有知青年同仇敌忾,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奔赴抗日战场。2001年前是横河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腹地,域地有供销社、农贸市场、横河中学、横河镇中心小学、横河卫生院、邮电所。2001年10月18日行政区域调整横河镇海、新街三乡镇合并为滨海镇,是滨海镇副中心地带,占地52.8亩的豪润花园,61亩的万通花园,49亩的中央花同等住宅小区在域内落成,滨海大酒店,高高耸立,中国工商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家银行和滨海交警中队入驻本村,尤其是2015年王家里整体拆建,在横河路北面一字型排开,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聪明睿智的湾下人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顺势勇进,创业创新,经济快速发展,效益农业不断提升,民营企业不断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改善,村庄变化日新月异,村民同心合力齐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响曲。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时筑三塘(今老湾河),可见此时始有我村域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乾隆三十ー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三年(1894),海涂国垦已修筑至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金清自治区,3年(1914)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 (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属地为金清自治区上河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多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上河多,24年1935年3月全具210个乡镇调整为15镇,48乡属地为横河多。7月编报为区河多4民国25年(1936)8月以二区及三区部分乡设新河区,29年(1940)7月,乡合并,横河与蔡洋合并为河洋乡,属新河区河洋乡,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河洋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河尖乡分蔡洋,又分为横河、镇靖、必胜三乡、属地为横河乡第四村。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未为变动。1956年(合作化时期)横河乡分设和平社、爱国社、东升社、决心社四个,属地为东升社。1958年10月撤销区制,成立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营),属地为新河人民公社横河12连1961年(体制下放)东升社改名为湾下宫大队。文革初期又改名为东升大队。1981年12月1日,温岭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305号文件

    《关于地名命名一个县内生产大队名称不重名》的规定,又更名为湾下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湾下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湾下村至今。


    新二塘庙村基本情况

     

    新二塘庙村位于滨海镇中部,滨海镇人民政府西北方向约1公里处,东交东楼村,南接东楼村,西邻镇中村,北依廿四弓河。村域成块状,由二塘街、老厂里、三份头、行溪堂、王家李家等自然村落组成。耕地面积1700多亩,全村以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农闲时以竹签编织为第二产业。村委会驻地金山公路边,摆伍公路(摆脚店到伍伯屿)与金山公路(金到山前)相交于村,穿境而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全村分为37个村民小组,有共产党员82人。建有党总支部、村民委员会、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村监会、经济合作社等组织。

    全村在册1054户,3112人。村民中共有69姓氏,颜、李为大姓,应、王、阮、朱、陈次之。


    新横径村基本情况

     

    新横径村位于镇域西南部。始有域地,叶姓先辈从现泽国光明上横径迁居于此,取名为下横径,后简称横径,村取其名。因县内有重名,1981年改为现名,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接二塘村、新西村,南连前王村,西交新河镇的团塘、下莫,向西莫,北邻马路村,系块状聚落。前王浦、老湾河、莫家浦、四福河等支河穿境而过。从前域内建有三官堂,显圣庙、基督教堂,至今仍然存在,宗教文化气息较为浓厚。

    全村有16个生产队,378户,1167人,耕地面积712亩,目前主要种植葡萄、水稻等作物,有机电、纸箱加工等个体、私营独资企业17家,村里民众多叶姓,还有王、莫、张等姓。

    前辈人辛勤劳果,后人艰苦创业,全村人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负重拼搏,奋力争先,充分展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气象,特别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股股建新村,美丽家园的热浪翻滚。效益农业规模发展,社会经济步步推向前进,建桥造路,公益事业不断壮大,按路灯、引长潭水,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民房改造,环境绿化,卫生整治,构建了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


    新南村基本情况

     

    新南村位于镇域东南部,因地处新街集镇东南,故名。距镇政府驻地2.5 公里,东靠五湾河,与东片居隔河相望,南接箬横镇乐帮村,西邻二塘村,北连中南村,域有河道以地名和塘堤序数为名的新南浦、前王浦、三湾河、四湾河穿境而过,系带状聚落。1938年建土地堂寺庙一座。旧时辖土地堂,前王里,三湾里3个自然村,全村多王姓,还有杨、张、尚等姓。现全村有10个生产小组,总人口1137 人,388户。

    新南村域地形成时期,紧靠海边,先辈们图田地宽广,鱼盐之利迁居于此。种田地、讨小海、晒盐,是当时先辈们的生活依靠。随着海沿线的不断外移,距海越离越远,依靠讨小海的经济来源逐然淡去,但是那个年代先辈们的艰辛生活,不仅无法抹去,还深深地扎根于当今人们的记忆,大地造就了新南人朴实厚道,勤奋苦干的思想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新南人在党的领导下,越发坚定而努力,按照党的指导方针,追求发展,提高自我。既发展农耕文化,又增强经济效益,走改革发展之道,致力于美好家园建设,现今新南农业效益快速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绿树成荫,路灯明亮,楼高,路洁,院净,水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勤劳创造财富,智慧改善家园是新南人发展的永恒主题。

    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重修金清坝、御蓄、陆地面积不断向东延伸,始有域地,人群栖息。乾隆二十八年(1763)属太平县第八都,先后立庄(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海潮暴涌,二塘、三塘塌,边民被迫内迁。道光十八年(1838)筑金清闸,居民生息保障,各地人们获鱼盐之利,纷纷向境地迁徙,迅速围海造田,光绪二十二年(1894),海涂围垦已修筑六塘,清末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县下设乡镇,乡镇为自治单位,下辖庄。

    民国初年县分东南西北中5大乡,14个自治区。属地为太平县东区大乡,镇海自治区,3年太平县改称温岭县,18年(1929)实行村里制,改庄为村里(集镇为里,乡为村),19年(1930)2月县改村里为乡镇,6月间成立区公所,以序数命名,属地为第二区岱石乡, 24年(1935)7月编保为二区岱石乡1保,29年(1940)7月,乡合并,岱石与宁海合并为滨海乡,属新河区,保甲制度不变。 

    新中国成立,1949年冬废除保甲制,实行乡村制,仍为滨海乡,1950年全县乡镇调整,滨海乡分为雨伞、镇海、新街、横径四乡,属地为新街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属地为新街乡第1村。1956年(合作化时期)新街乡分设五星社和红旗社二个,属地为五星社,辖现新南、中南、新中、民生、新北、后新街、前街7个村。1961年(体制下放)五星社分设为以上7个大队,属地为新南大队,1983年(改制后)为新南村,1994年2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温岭撤县设市,温岭县更名为温岭市。2001年10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新街镇、镇海乡、横河镇合并设立滨海镇,属地为温岭市滨海镇新南村至今。


    新湾村基本情况

     

    新湾村位于镇域中南部,因地处二湾河畔新辟河道,故名。

    紧靠镇政府驻地,东接中海村,南连泰星村,西邻镇海村,北交东楼村,系块状聚落。二湾河穿境而过。1992年建成新湾街,域的面积0.733平方公里。旧时辖新湾、老湾下、泰山寺、水洞口4个自然村。全村有14个生产队,490户,1450人,其中男753人,女697人,多颜姓,还有王、蒋、周、李、方、林、叶、金、徐、梁等姓,多汉族,其中藏族1人。

     2012年耕地1110亩,旱地10亩,主要种植水稻,还有葡萄等经济作物,粮食亩产600公斤,总产量50吨。有个体企业12家,以机械零部件加工生产为主,从业人员912人,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村民从事农业330人,从事工业396人,人均年收入7600元。


    新西村基本情况

     

    本村位于温市滨海南部,区域面积0,5平方公里,东靠前街村,南与二塘村连接,西连新横径村,北接马路村。村部设在火山公路西侧12队。全村有耕地838亩,农户458户,全村人口1305人,12个村民小队,共有党员46人,村民代表36人。上一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主以农业和机加工等收益为主。农民人均收入12350万元。

    村名由来

    在一九五零年,我村为横径乡第二村,一九五六年实现农业高级合作社改为兴丰社五大队,于一九五九年改为新西生产队,一九八三年本村设立村民委员会,取名新西村。


    永丰村基本情况

     

    永丰村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之东北,村域面积平方0.75公里,东邻洞济村,南接下盛、联友、雨荣村,西依永胜村,北与永安、永进两村隔廿四弓河相望。永丰有古代原由海涂围成,平原地势低矮,高不过海拔3米。村周由五湾河、三湾直落河,三湾河、廿四弓河四面环绕。村内有中心河、泥城河及上、中、下腰河等多条小支河成河道交错网络。境内40多口明镜似的池塘镶嵌其中。永丰是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农耕乡村。

    永丰属滨海平原,为海积地层,厚度较大,为青灰色淤泥质瓦黏土,局部夹粉细沙或亚黏土薄层,层内含海相壳残体和碎片,厚度20-40厘米。

    永丰地属中亚热带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明显,热量充裕,光照适宜,早春回暖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受季风气候不稳定的影响。


     

    永康村基本情况

     

    2018年8月由下盛、联友两村合并成立的永康村,村城东面从前建有一座永康间,新村故名永康村,继承先福后代的精神,意喻全村人民永远健康长寿。

    永康村位于滨海镇东部。东邻五湾河,南连四湾村,西接海荣村,北靠永丰村,系块状聚落,228省道和沿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融入了市、镇、村大道,交通十分便利捷。地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2亩。全有13个村民小组,554户1704人,党员45名。旧时有南小圩、下盛、六份关、坝头里四个自然村,大多为陈姓,还有盛、阮、方、管、吴、朱等姓。全村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瓜果,主要为葡萄,村民经济收入辅以经商办企业及劳务输出,2018年人均纯收入16500元。

    永康村的先辈们勤劳俭朴,迁徙于此,在这块土地上艰苦创业,物华丰茂。后裔们继承先辈精神,努力拼搏,全国解放后既种田地,又搞运输,讨小海,作业在海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永康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永康人民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优势,走出传统农业,发展效益农业,改海上作业,发展经商办企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召聪慧朴实的永康人民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奔向美好未来。


     

    雨伞庙村基本情况

     

    雨伞庙村位于镇域东北部,清初,海涂围與至三塘(现三湾河处),墙顶上长出一棵榆树,树高二丈多,树冠特别大,枝繁叶茂成伞状,是遮阴避雨的好去处,也是讨海人在此候潮或上涂的歇脚处,西门口和大港湾都看得到,也是海上船只航行的航标。后建立了庙,庙中又长出一棵樟树状如雨企,前后两棵伞状树木与的工艺下不解之缘而故名。因原村地域大,人口多,1990年8月析出永定、定海、雨荣、洞济自立村,此域就分成了五个村。雨伞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东接四湾村、南连靖海村、西邻永定村、北临雨荣村,系块状聚落。雨伞浦和三湾河交结于域中,摆五公路穿境而过。雨伞街小集镇历史悠久,商贸旺盛。境地有规模庞大的雨伞庙一座。全村面积
    1.7平方公里,19个村民小组,684户,1965人,耕地面积1635亩,2017年人均收入21800元。

    雨伞庙村这块古老的大地,自先祖入驻以来,繁衍的子子孙孙后代,秉承先祖精神,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创业创新,从讨小海种地为生,到晒盐务农,车壳刺绣,发展为机械修造,电子网购,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一步步实现了梦想。不仅如此,依托历史悠久的集镇辐射功能,商贸旺盛,还带动了二、三产业,机械修造,服装加工,鞋帽生产,小炒快餐兴旺发达,修理店铺分门别类,超市商铺林立。每集市日,各路商贾云集,好不繁荣。

    毕竟是农业地区,该村除了采取技术地,还有1630多亩可消除事故地,勤劳的村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绝大部分种植大棚葡萄。

    雨伞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抢抓发展机遇,把握政策导向,因势利导,转变观念,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满足村民的需要,做强做实文化自信文章,促进村民生活条件和质量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闸南村基本情况

     

    闸南村位于温岭市东部的沿海平原,300多年前海涂淤积,围屋域地,人们迁徙聚居村落。1951年(土地改革时明)为镇靖乡第十三村,与今新民村在一起,1956年(合作化时期)称新民社,1959年更名时,缘于紧接新金清南面,取名间南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后)分出今新民村,域内有石柱路,取名石柱大队,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利民大队,1981年因县内重名,史名为间南村,沿用至今。

    全村共13个生产小组,503户,1340人。域地0.9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607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0元。


    中海村基本情况

     

    中海村位于政府驻地东南约1公里,系块状聚落。产经营单0.6平方公里,总人口1036人,347户,9个村民小组。全体村民彻底摆脱了人员按照小海、晒盐度日为生,在改革发展的大浪潮中敢立潮头,发展浅海滩涂养殖和效益农业,大力推进第二产业,一个历史渊源不长,文化底蕴浅薄的农村,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昂扬姿态,走向了发展,文化底值逐步有了浓都积淀。


    中南村基本情况

     

    中南村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南位置,区域0.5平方公里,南与新南村连接,西连前街村,北依新中村,东濒三湾河,村部设立在本村九队位置,全村有12个生产队,共有土地面积1030亩,460户,人口1356人,有党员47人,村民代表36人,本村以农为主,其次有企业和外出经商及劳务输出。

    村名由来

    在一九五八年,从新南大队分出,建立中南大队,建立时,北面新中村南面新南村,位于两村中间,村名由新中村和新南村两个村的末字作为村名,取名为中南。

    大事记

    1970年,围垦五一塘 

    1972年,建造大队部二层楼房3间

    1982年,建设用电安装长潭电

    1996年,村村通公路建设及桥梁建设

    1997年,卫生改厕 

    1998年,建造村部二层平房3间

    1999年,用电标准村建设

    2001年,村内道路硬化4600多米 

    2005年,建村部二层平房2间

    2006年,村庄整治

    2007年,村部5间三层结顶

    2008年,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2009年,长潭饮用水工程建设

    2011年,三圹机耕道路硬化2322米

    201 4年,老人照料中心建设(五间二层楼房)

    2014年,新南浦路硬化

    2015年,五星围五一圹道路硬化


    桩头村基本情况

     

    古时因生产经桩头和桩头庙,故名,位于镇西北约5公里,东邻平安村,南接决心村,西南和西连新河镇岸头村,北临清大港,与路桥区金清镇大浦村隔港相望。是一片冲积平原,沃野平坦,农耕经济发达,盛产稻谷。

    渡圣公路(新河镇渡南村至滨海圣帝庙)在村域南部横穿过。桩头大桥横跨大港,建于2002年。混凝土建桩头中心路北经大桥交新浦路(新河——大浦),南交渡圣公路。村内东西走向与圣路平行混凝土建小公路三条,几乎家家门口都有公路,过去有民谣曰“有囡弗嫁桩头横,晴天既水哽,落雨路难行。”已成翻过的历史。

    桩头村枕江而居,自古获渔水之利,成鱼米之多。改革开放后,个企蓬勃发展,特别是建筑业,打桩架遍布全国,似雨后的春笋,近二十家企业名噪各省,成桩头村个体经济支柱。

    改革开放后,桩头村民居建成东西走向直线型布局,从南割北五排,原村落不复存在。新民居四层五层乃平平常常,舒优美生活几近小康,成金港明珠。

    据《温县地名志》记载,村原辖5个自然村落。

    【桩头】因具地有桩头渡和桩头庙,故名。位于三顶桥西1.8公里,长大里以东,系块状聚落,多廖姓。【长大里】以村形长而阔得名。位于三顶桥西2公里,金清港南岸。系一线状聚落,多卢姓。【六份头】以李姓房份序数得名。位于三顶桥西1.5公里,自墙里以南。系前后共三幢村落,多李姓。【后吴家】以姓民得名。位于三顶桥西南2公里,六份头以南、三透里以南,系一条状落,多吴姓。【三透里】因境内有一幢三透(幢)连接的房屋,故名。位于三顶桥西偏北1.7公里,六份头之西,系一块状累落。他较小村落有:四份头,在六份头西,两进四合院,多李姓;孙家里,在四份头西;高岸里,在孙家里西,多李姓;朝西屋,在后吴家西,多颜姓。

    历史沿革

    据清《嘉庆太平县志・乡都》载“横河,在八都。”因廿四弓河横贯境内,故名横河。

    明成化十二年(1476)属第八都。

    清乾隆六十年(1795)属横河庄。

    民国初期属横河庄。

    民国十五年(1926)属镇海乡。

    民国二十年(1931)属第二区(东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属河洋乡。

    1950年10月河洋乡撤销。

    1950年12月建立横河乡。

    1951年(土改时期),属横河乡,称第1村。

    1956年(合作化时期)称爱国社。

    1958年属新河公社横河营桩头连。

    1959年属新河公社横河管理区。

    1961年(体制下放后)属新河区横诃人民公社,称桩头生产大队。

    1967--1976年“文革”期间属横河人民公社,称爱国大队。

    1981年属横词人民公社,恢复桩头大队原名

    1983年(改制后)属横词乡称桩头村。

    1989年底属新河区横河乡称柱头村。

    1992年属横河乡称桩头村。

    1989年属横河镇称桩头村。

    2001年撤销横河镇,属滨海镇,称桩头村至今。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
    http://www.yunhaoren.com

    首发网址:http://wenling.yunhaoren.com/guaikuang/19505.html
    查看全部温岭概况信息
    发布一条温岭概况信息

    • 您可能感兴趣
    • 温岭新发布
    188613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