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17 20:30 信息来源:来源:温岭市人民政府网
梅岭村基本情况
梅岭村土改时期称城西乡第18 村,合作社时期称城西乡第8社,1963 年体制下放后称杨梅坑大队,文革时期称建山大队,1983 年改制后分为梅坑村和岭头村,2002 年3 月由原梅坑村和岭头村再次合并,取原两村名称各一字得名梅岭村。
梅岭村位于太平街道西部,距街道驻地4.5 公里,东至岙底胡村界南至城南镇山界,西至坞根镇山界北至温峤镇山界。村委会驻地为梅岭新村,该村自1989 年开始分两批逐步迁往梅岭新村,一部分分散在岙底胡、岙底杨及西郊村等。梅岭村辖2.3 个村民小组,12 个自然村,有耕地2000 余亩,山林9000 余亩。
小南门村基本情况
小南门城门位于温岭市太平街道小南门村,小南门城门为县城六门之一,正德八年(1514)知县祝弘舒创立“六门”其中西南面为小南门,嘉庆年间,知县曾才汉在城门上建立城楼,门口两壁用条石垒砌,相对开两闸槽,拱顶式,城门朝西南方向,小南门村以此得名。
小河头村基本情况
村名由来
小河管理区,以其原驻地小河村命名。为城关镇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辖区1950 年8 月建改小河乡,隶属城北区;1956年3 月并入城郊乡;1958 年11 月为小河营;1959 年4 月划入城关镇,改称小河管理区;1960 年撤销管理区称小河片;1977年2 月恢复小河管理区。
小河头村,以村委会驻地小河头得名。位于太平东部,南至藤岭,西连水网平原,辖6 个自然村。小河头因河水注入村内,成为河埠,又较太平东门之河头为小,故名,其地历史较为悠久,清《嘉庆太平县志. 叙水》载“小河头,在亭岭(即今之藤岭)下,从黄淡岙来,会山下金水,出三升(星)桥,河步有麈有次,商人贩薯于此舣舟登陆”。位于太平东1.7 公里。有简易公路通连。村建河畔,含金塘岸、下田洋等块状聚落。多朱、吴、阮、陈姓。
藤岭脚,因地处藤岭北簏,故名。位于城关东南2.2 公里为线状山边村落。前此曾设鱼行,凡松门、石塘之鱼鲜均于此聚集贸易,今交通发达,鱼市转移城关。村有小街,连接岭路,多刑、蒋、卓姓。
东山头,因地处小河头东,南靠山咀,故名。位于城关东南1.9 公里。为块状聚落,多徐姓。温岭至下河公路经村北。
三星桥村基本情况
村名由来
三星桥以桥得名,清《嘉庆太平县志·津梁》:“三升桥,在县东二里”。后演变为今名。相传古时候有一县令新官上任,途经此桥,过桥偶遇当地一女子出嫁,新娘见县令过桥便让路给县令先行,县令见新娘凤冠霞帔,今日新人出嫁,自己是地方父母官,今日理应让新娘先过成其好事,女子感谢县令让行,祝愿县令官运亨通,节节高升,连升三级,并以此桥为证起名“三升桥”。
山下金村基本情况
山下金村位于太平街道东南部,天马山麓。东临小河头村,南傍南环路,西接肖泉村,北连南屏小区,面积1.73 平方公里;辖度坑岭、新基、周围里、樟树下、四份头、百家山等10 个自然村,30 个村民小组。人口近2860 人,998 户,党员52 人,村民代表50 人,60 岁以上老人600 余人。村民人均收入22500元,高中以上学历300 人,占村总人口10.4%。山下金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物华天宝。自东晋初期,
陆公由中原河南迁址,金公由汉中迁址,入户于藤岭北面。由于东晋战乱,战火四起,中原各地百姓迁居此地。当时陆氏族人人丁兴旺,所以叫山下陆村,后因陆公长孙陆维坚中举,近址湖广襄阳坐镇做官,陆姓家人居稀。而本村金公家业庞大,人丁兴旺,故改名为山下金村。
山下金村村风严瑾,百姓勤劳,民风淳厚,故自唐太宗贞观以来,本村考中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不胜枚举,成为国之栋梁。如金銮,明代散曲家,通音律,著有《萧爽斋乐府》等;陆德明、唐国子助教,拜国子博士,撰成《经典释文》;后因文革遭“四人帮”破坏,名人历史有关文献毁之一空,为之扼腕。近代有金大姐、金伯春等革命前辈,现代有周明华为代表的新一代典型学子,以及许多优秀企业家。
山下金村村民以前依靠农业、种植药材、茶叶等农副产品维持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得到极大提高,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政府有关富民政策,以发展运输业、加工业等为强村富民的龙头产业,同时积极开展健民运动,开办健身房、俱乐部、太极拳辅导班等。1987年2月2日,本村被上级划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尤其是2015年,我村耗资100 余万元,建立起黄茅山革命纪念馆,创建山下金村文化礼堂,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以健身促进村民健康,以文化丰富村民精神,山下金村自此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百业俱兴。
岙底胡村基本情况
岙底胡村位于太平街道西部,村庄方圆直径1000 米,三面环山,蜿蜒的浅溪从村中穿过辖括岙池、鹤顶坑、白箬溪、杨奄、岙底胡梅岭脚6 个自然村,姓氏以彭、杨、胡、程、冯、叶为主。共20 个村民小组,现有702 户,1813 人,其中60 岁以上老人317 人,党员69 人,村民代表50 人,村固定资产超亿元,可用资会732 万元2012 个村集体收入2100 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1175 元,耕地面积212 亩,林地2730 亩。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体村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成整村改造。
岙底杨村基本情况
岙底杨位于温岭市太平街道,共有总户数444 户,总人口1164 人。温岭市岙底杨青坑水库建于70 年代,几经修缮,现用于蓄水等方面,发挥水库作用,方便村民用水。
为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岙底杨村为村民小区添置了健身设备,村民在自家门前就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文化下乡作为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点,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岙底杨村这一文化戏台为村民提供了文化娱乐的场所,村民在此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村名由来
岙底杨村∶以村委会驻地岙底杨得名。位于城关西部山坳里,属半山区。辖4 个自然村。旧时主种番薯。山园大多为松
林、茅草山,间有少量果树。
岙底杨∶地处山岙底部,杨姓世居,故名。位于城关西南1公里。通拖拉机路。有源自“石板道地”的溪流穿村而过,分隔为二点状聚落,溪北占人口80%。溪为干溪,遇雨则流。
二炮头∶炮头系山岗的俗称,村建岙底杨向南进山的第二山岗处,故名。位于城关西南1.6 公里。今尽迁山下,旧舍尚存火姆尖下∶因地处山峰火姆尖下,故名。位于城关西南2.1公里。有岭路一条,村舍建于两旁,为块状聚落。杨、陈姓,近年尽迁山下,旧舍犹存。
平坑塘∶周围高山,村建坑底,地较平坦,古有庙堂,原称平坑堂,后谐为今名。位于城关西南3 公里许。为块状山村。多杨姓,近年迁居山下。